八大处公园是北京一处相对冷门的古迹,不仅拥有“三山”“八刹”“十二景”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还隐藏着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这座公园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北京传统文化和自然美景的机会,游客不仅能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能体验到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八大处公园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美景和文化遗产的旅游胜地,值得一游。
民间文学 · 八大处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1 历史悠久 文脉丰厚
八大处坐落于北京西山风景区的南麓,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寺庙园林,其起源可追溯至隋唐时期,辽道宗时期在此地建造宝塔,用以供奉佛牙舍利,1900年,宝塔与灵光寺古建筑群一同遭受八国联军炮火的破坏,后经后人不懈努力得以修复,灵光寺新山门殿廊下悬挂着一方巨匾,上书“佛牙舍利塔”五个贴金大字,笔力遒劲,这是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手迹。
佛牙舍利是八大处佛教文化繁荣的源泉,1964年,由中国佛教协会主持建成的新佛牙舍利塔,采用汉白玉石作为塔基,八角红砖构成塔身,十三层碧瓦密檐顶部装饰着施金一百二十两的鎏金宝瓶,塔内分为七层阁室,其中二层为佛牙舍利堂,供奉着那颗源自辽代、历经战乱的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现供奉于堂内金刚宝座之上。
八大处佛牙舍利塔 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微信公众号
八大处不仅保存了众多古刹、石刻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孕育了许多禅林文化相关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在寺庙景区及其周边村落流传,传承方式以当地僧侣和民众为主。
三山(翠微山、虎头山、青龙山)环抱的八大处,是自然风光与人文生态和谐共融的典范,其中著名的“八刹”和“十二景”分别承载着深邃的中国佛教文化和文人文化,留下了无数诗文作品与民间轶闻,具有极高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02 八大处传说的文学特色
八大处传说源远流长,民间流传广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们不仅在石景山地区广为流传,而且随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和香客传播至各地,因此传说融合了民间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特点,自1984年以来,民俗专家开始介入整理,至今已收集50多个传说。
这些传说故事充满神秘色彩,展现了人们与恶势力斗争、弃恶扬善的精神,歌颂了民众的智慧与善良,也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善念的向往。
清代《鸿雪因缘图记》 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微信公众号
《鸿雪因缘图记》中的“秘魔三宿”描绘了秘魔崖的景色,是“卢师与大小青传说”的故事背景,相传隋朝仁寿年间,呼风唤雨的大小二青龙在八大处秘魔崖下嬉戏斗法,导致人间时旱时涝,后被江南卢师驯服,改邪归正后的二青造福苍生,后被尊为大小青龙神,这一传说不仅有碑文为证,各种史书典籍、诗歌文章也多有记载。
这说明许多传说并非完全虚构,其中也包含真实的历史部分,可作为参考,即使是演绎部分,也可视为人类精神状态演变的资料,史实与愿望相结合,在时间的洗礼下反复讹误、增删,形成了一种亦真亦假的民间文学特色。
03 入选非遗名录
2007年,北京市八大处公园文物工作者王少卿组织申报的“八大处传说”项目成功入选北京市级非遗名录。
2019年至2020年间,王少卿再次承担起完善相关材料和拍摄申报影片的重任,终于在2021年使“八大处传说”以民间文学类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最美文物守护人 王少卿 图片来源:首都之窗
2017年至今,王少卿组织编写了《八大处导游册》和《八大处导览图》;策划并配文出版了《西山八大处全境图》长卷等;编辑出版了《八大处传说》《八大处碑刻》《八大处诗集》《秘魔崖诗钞》《西山名胜记》《翠微三要》等多种八大处文物书籍。
04 文史资料遗存丰富
八大处文物遗存丰富,以距今1200年历史的“八刹”之一证果寺为例,其山门殿殿额石刻“古刹证果寺”是明英宗朱祁镇御笔;殿门外青石阶左右两通龟蚨螭首石碑均为清道光二年所立;西碑《镇海寺旧碑记》铭文为当朝内阁大学士、著名书法家祁隽藻所书;东碑《中兴秘魔崖证果寺十方住持缘起碑》为当年著名高僧崇理杲鉴撰文,南书房翰林、著名书法家程恩泽手书。
证果寺西部便是饮誉千秋的秘魔崖,崖下是一天然石室,崖壁间刻有“天然幽谷”“别有洞天”等字,临崖有民国二十五年所建“招止亭”一座,内墙嵌石刻一方,上镌《秘魔崖招止亭记》,作者袁翼,书者袁毓麟。
秘魔崖上的题壁诗原来不下百余首,皆为鸿儒绝唱,然却终为风雨所磨蚀,唯余翁同和、宝竹坡及林琴南等聊聊数首,现仅录翁同和律诗一首,以飨同好:
衮衮中朝彦,何人第一流。 苍凉万言疏,悱恻五湖舟。 直谏吾终敬,长贫尔岂愁。 何时霜叶下,同醉万山秋。
来源 | 文旅北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