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网首页 |资讯 |财经 |娱乐 |汽车 |时尚 |房产 |健康 |数码 |社会 |图片 |消费 |大盘 |互联网金融 |新车 |试驾 |化妆品 |奢侈品 |二手房 |两性 |曝光台

新能源牌趋势(绿牌将会取消?)

发布时间:2024-04-18 06:36:30 游览:84 次

绿牌丑吗?

-37

作者|王磊

取消绿牌?这次可能要来真的了!

-72

在今年2月底,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乘联会已经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合并蓝牌、绿牌的建议,并且“预计未来两年就将成为现实”。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足以让舆论沸腾。如果真取消了,对新能源车的影响就好比,刚会走路,就要学着奔跑。

-58

一直以来,绿牌与蓝牌代表着政策优待、价格补贴以及出行不限号等待遇的不同。

在没有了绿牌加持的BUFF后,新能源车还会香吗?

01

?来真的?

新能源汽车,正脱去“新能源”外衣,回归本质。

关于取消新能源绿牌的市场传言,早在2021年就曾经被人们热议。

当时有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发现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有数个关于全新样式的小型汽车号牌设计专利。

据这一公开发布的设计专利,小客车车牌从蓝底白字变成了白底黑字,底部衬以深蓝色的线条,字母布局同样发生了变化。至于新能源车牌,底色继续采用渐变色设计,但不再使用绿色,而改为浅蓝色。

来源:网络

一时之间,绿牌要被替换的言论聚讼纷纭,但还是没什么权威性,最终不了了之。

如今乘联会开始现身说法,这次大概是要来真的了。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出现了明显的歧视性,扭曲了汽车行业的自然发展,部分省市推出的政策更是变相削弱了交通管制法规的实施空间。

如今,新能源汽车彻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在适用交通法规方面,已经没有异于传统汽车的理由,所以才会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合并牌照的建议。

虽然这一过程将会给相关车主带来较大的麻烦,但是摇号过程是过去和现在燃油汽车所一直经历的,长期豁免新能源汽车不合理,这会长期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

不论是补贴结束还是牌照合并,崔东树认为传统能源逐步让位给新能源是必然的趋势,而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非常省钱;产业核心竞争力已然形成,相关基建进一步完善,对消费者来说,新能源汽车寿命周期的成本优势将愈发体现。

有网友表示“支持合并,新能源车优待早该结束。”

也有网友表示,“新能源车没有优势,就是纯大韭菜了”、“没便宜可占,我选新能源车干啥?”

来源:截图

其实绿牌一旦真的取消,最大挑战还是来自于新能源车自身,比如一直以来的痛点,续航焦虑的问题,节假日高速上需要排队以及自身维修成本较高等一系列的问题。

来源:截图

还有网友调侃道,我专门换的绿色车漆为了配这个牌子,你现在跟我说换回蓝牌?

来源:截图

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其实电车在褪去政策优惠光环后,比起油车,并不是一个省钱省心的最好选择。

02

?当失去特殊待遇后

新能源汽车的一路狂飙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其中“绿牌”这个特殊身份给予了新能源汽车很多“特权”。

新能源汽车专牌制度在2016年4月推出,其目的就是用于区分辨识新能源汽车,于同年12月起在上海、南京、无锡、济南和深圳试点启用,此后范围逐步扩大,直到2018年上半年覆盖了全国所有城市。

来源:小鹏汽车

上海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此前燃油车蓝牌是需要进行竞拍的,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而新能源绿牌的出现为上海的潜在购车者们打开了一道豁口。

施行“免费绿牌”政策,买新能源车,相当于省下了10来万,这就极大的推动了上海等限牌城市的销量和新能源渗透率。

据乘联会数据统计,2022年上海以33.51万辆的成绩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的城市,在当地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达到了45.23%

如此惊人的成绩,离不开补贴政策以及绿牌政策,以及不断的侵蚀燃油车市场份额。

随着电车市场销量的增长,取消绿牌,本质上是让新能源回归市场平衡。消费者买电车,到底是源于绿牌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用车成本的考虑还是基于产品体验更好的这种倾向性考虑?这个时候,也需要看清楚了。

其实有关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收紧趋势也已经出现。

比如2022年底,上海率先开始改变绿牌政策,发布公告表示自2023年起,插电混动和增程式车型就不再发放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额度。

来源:上海市市政府

这就意味着所有购买上面两种动力车型的用户,都需要与燃油车一样加入到拍牌大军当中,而目前燃油车的牌照需要花费几万或者十多万元去竞拍,这无疑是一下子提高了不少购车成本。

所以上海的插电混动车型以及增程式车型无法再获得绿牌的影响已经得到了迅速体现,上海混动车销量占比由去年12月的24.5%暴跌到今年1月的3%

除此之外,2023年1月1日起取消新能源补贴就是一个很大的信号。

目前国内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超过65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达到了27.6%。2023 年预计达 36%,超过三分之一都是电车,也意味着电车在国内已经从襁褓婴儿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了。

来源:乘联会

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加持下,亦无法正确的判断出新能源的真正竞争力与成长,另外长期的扶持政策在国家税收等各方面造成的压力也非常大。

也是时候该撒开“孩子的手“了,通过与油车的公平竞争,还能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生存造血能力,让市场良性循环

当然,牌照合并也不是一蹴而就,崔东树也表示过预计两年内才有机会,也就是说还有两年的缓冲期,新能源车们得加油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超电实验室,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文/土木

在过去的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是风起云涌。比亚迪傲视群雄,一览众山小;传统国内外大厂也是毫不犹豫,向新能源市场积极靠拢;新能源车型也是基本做到了全覆盖,SUV、轿跑、MPV等等,应有尽有。

虽然市场已经在走向成熟,但新能源车企还在一个一个往外冒、新车还在一款一款的推,那么2023年还会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重新洗牌的一年吗?可能不会,因为市场格局基本已定,剩下的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

国补取消,马太效应明显

自2010年起,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单车4800元至12600元不等的国家新能源车购置补贴。但这一政策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汽车行业讲究规模效益 ,在一定范围内,产量越大,成本降低越多。国补的取消将加速已经具有规模化效益的车企获得更加明显的价格优势。

在这种大环境下,已经落后的车企,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市场真正进入到了优胜劣汰的环节。

没有形成规模前,车企的亏损是惊人的。已经上市的“蔚小理”去年仍是动辄几十上百亿的亏损;还没有上市的其他新势力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市场,而还在跑步进场的小米、百度等将直接面对红海市场。

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前景诱人,但是马太效应也会更加明显,动辄几百亿的投入往往只能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国内蛋糕就这么大,如日中天的比亚迪就已经占据了国内三分之一的新能源市场,以此态势发展,众多合资品牌将率先出局。而伴随着强势品牌的强势之举,销量不好的车企将不得不断臂求生,因为销量和利润挂钩,而利润和人员挂钩,裁员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这条路上,注定很多中小企业将被淘汰。

自疫情以来,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上涨,已经让车企很受伤,而能解决如此庞大的供应链的企业少之又少,这就决定了能不能占据市场先机。没有市场就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面临停产,注定会被淘汰。

控制成本还得会迎合消费者

前文提到,随着国补取消,叠加经济预期让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车企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动力电池成本依然占到一辆车40%左右,2023年动力电池的成本依然很难降下来。

涨价,消费者不买账;不涨价,单车利率将进一步下降,盈利之路越来越漫长,卖一辆亏一辆,越卖越亏,投资人不乐意。一部分实力不够的车企自然苦不堪言。

以前都说说造电动车的门槛低,是因为电动车结构简单,造出来容易。但是把车卖出去,而且能保证长久不衰的卖车,很难。

特斯拉2003年成立,2020年,特斯拉实现营收315.36亿美元,下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7.21亿美元,由2019年亏损8.62亿美元转向盈利,这也是特斯拉成立17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强如特斯拉花了17年,在2020年才盈利,这还要包括卖积分和政府补贴收入,这一年特斯拉卖了50万辆电动车。

那些还没有把车造出来的,或者还没有卖几辆的,2023年都会很难,会面临退出的境地。这个市场玩家已经够多了,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也低了。

随着消费主力变更,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崛起,新能源汽车的外观和内饰等要与年轻消费人群的主流价值观匹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购买。客户的喜欢,才能更大程度促进车辆的销售;

除此之外,实用也是最基本的需求,高性价比的汽车也会得到更多的用户,华而不实将很难走远。国产新能源汽车在这些方面确实是走在前列,所以对传统合资、高端品牌有较大的冲击。

但自主品牌仍需注意,消费者今天能接受一个从没听说过的新势力品牌,意味着明天也能接受另一个没听说过的牌子,只要价格合适。所以车企一方面需要把产品造好、控制成本、打响品牌,还需要学会迎合消费者才行。

城区高阶辅助驾驶引发新一轮技术竞赛

随着产业发展一步步推进,以自动驾驶为中心的整车智能化重要性越发凸显。虽然很多人都对整车智能化和高阶辅助驾驶的未来怀有疑虑。但必须承认,高阶辅助驾驶技术发展速度相当快,整车智能化在不远的未来一定会成为必需品。

目前,智能电动车产业革命正处在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过渡期,进入下半程后未能成功转型的车企将加速淘汰。进一步说,城区高阶辅助驾驶必将甚至已经成为智能化赛道拼杀的重点。

之前,小鹏和华为都推送了城区高阶辅助驾驶,两家的效果都相当惊艳。而能够正式上路,说明技术和政策上都没有硬性障碍了。量产车在城区日常驾驶场景下不断积累数据,长期价值巨大。

所以下一步就很明确:让城区辅助驾驶支持更多城市。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绝大多数里程都是日常城区驾驶,只要尽早完成主要城市覆盖,消费者感知和体验就会有极大提升。

必须承认,目前所有高阶辅助驾驶都只是辅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但较高完成度的城区高阶辅助驾驶,是能够有效改善消费者的日常驾驶体验,同时带动更多消费者转变观念。

所以继高速辅助驾驶之后,城区辅助驾驶又将是各家拼杀的重点。率先行动的企业能收集更多数据训练算法,逐步加强既有高阶辅助驾驶的泛化能力。而落后的车企想要追赶,则有可能陷入“一步慢步步慢”的恶性循环。没有自身的优势技术,跟不上市场发展脚步的车企自然将是淘汰的结局。

市场终是分久必合

前面分析了2023年的格局,那么再之后呢,必然是出现大规模的整合,仅留下几个世界级品牌。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不仅是重资产行业,更是规模效应极其显著的行业。随着时间流逝,各个工业国的汽车产业不可避免的走向兼并整合,这是无法逆转的经济规律。

传统汽车强国日、德、美等国在长期发展与互相兼并之中,最终各自形成了极少数(三四个)汽车巨头。相比之下,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时日尚短,严重缺乏整合。

虽然近些年新车销售低速增长甚至下降,汽车行业大盘增长的红利也随之结束。但自主品牌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成功抓住了SUV崛起的风口,再次分到一大块蛋糕。后来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浪潮,同样让自主品牌获利良多。一次又一次蓝海期红利,客观上使得国内汽车产业兼并整合的过程被不断推迟。

但再庞大的市场红利,也总有吃完的一天。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肯定会继续增长,但不太可能维持过去两年的超高增速。

现存的造车新势力,固然已经是几十上百家新造车公司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但数量仍然不少。再加上,各大传统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也都有不错表现,市场上现存的汽车品牌还是太多。

所以哪怕从最简单的规模效应出发,注定会有一大批企业仍面临淘汰危机。也许就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就能明显看出这样的趋势。

写在最后:

新能源汽车尽管发展较晚,但发展势头和趋势不止,2023年将会是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能不能在今年做出成绩或许就决定了两三年后自身品牌还能不能存在于这个汽车市场。

对于消费者来说,市面上新能源汽车的选择虽然多,好产品也不少,但也架不住买到一辆三五年后就绝迹的“新车”。所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加速洗牌、优胜劣汰,对消费者来自然是好事,留下来的,只会更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智电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猜您喜欢
热点图片/ Hot picture
排行搒/ The total ranking
热点推荐/ Hot recommendation
  • Copyright © 2012-2024 物联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邮箱:21620564#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