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平昌是四川一座充满魅力的小城,以其如诗如画的街景而闻名,这里青山环抱,绿水相伴,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岁月中静静展开,走进平昌,可以聆听巴山人家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这座小城以其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吸引着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篇 《平昌——巴山人家 和山睦水》 播出时间:2023年2月27日(周一)20:00 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在大巴山的怀抱中,长江的支流巴河与通河交汇,孕育出近百万余亩的肥沃土地,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四川平昌,就静卧在这山水之间。
平昌县,位于四川省的东北角,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而闻名,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川东北的传统民居星罗棋布;在连片的鱼塘之上,水鸟们悠闲地踱步……
近年来,平昌依托其自然优势,发展了生态水产养殖、肉牛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走出了一条既美化乡村又富裕民众的生态发展新路。
敬畏山水 守护自然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平昌人,始终用心守护着这片山水,巴河岸边的石壁上,五块不同时期的石碑,见证了当地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懈努力。
平昌,历史上作为重要的水路转运站,船运兴盛、客商云集,本地的河鲜备受青睐,常常供不应求,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有人在鱼类繁殖期肆意捕杀母鱼。
为了保护河水生态,当地人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无论何人,不准来此捕鱼,尚有势利之徒不尊重者,拿获送案,绝不稍事宽容。”
尽管石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但敬畏自然、守护山水的信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平昌人的心中。
“稻鱼共生” 生态与发展共赢
得益于先人对山水自然的珍视,大巴山的水质特别适合鱼类生长,2016年,易云阳结束了在外的打工生涯,回到家乡,承包了十多亩鱼塘,开始了他的水产养殖事业。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易云阳计划扩大养殖规模,村里没有多余的池塘,他便考虑将农田改造成鱼塘。
这个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农田一旦被改造成鱼塘,就会遭到永久性破坏,再也不能种植水稻,对于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他们来说,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根本。
父母的反对让易云阳夜不能寐,确实,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伤害生存的根本,但发展也是必要的。
2022年,平昌县开始大力推广“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模式,在稻田里养鱼,既能扩大养殖面积,又能提升稻米品质,更重要的是,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当年春天,易云阳在76亩稻田里投放了600多斤鱼苗。
与传统方式相比,“稻鱼共生”模式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纯天然、原生态,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那一年,易云阳家的稻谷和鱼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是池塘养鱼时的四五倍。
大巴山下已经建立了2万多亩的“稻鱼共生”基地,每年为农户带来6000多万元的收入。
生态养殖 山更绿水更清
依托这片好山好水,当地还发展起了特色养殖业,十多年前,毛高亮看到了家乡肉牛产业的发展前景,回乡创业,建起了养殖场。
起初,毛高亮靠养牛赚了不少钱,但他在村里的名声却不好,由于采取传统养殖模式,废污处理不当,养殖场臭气熏天,村庄也被臭气笼罩,村民们对此意见很大。
毛高亮面临的问题也是平昌许多养殖户共同的难题,为此,政府成立了研发小组,研发出畜禽粪便固态化酵解处理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对动物的排泄物进行酵解处理,达到无污染、无异味、无污水、无蚊虫的效果。
不仅如此,村民们还可以将牛粪转化为有机肥料用来种草,种的草被加工粉碎后又用来喂牛,形成了“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依靠生态养殖,毛高亮的养殖场在2022年的纯收入达到了200多万元,科学技术助力乡村振兴,让平昌的肉牛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年产值超过了30亿元。
今晚20:00,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巴山深处,聆听四川平昌山城人家的故事。
编辑 | 王琳艳 制图 | 刘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