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网首页 |资讯 |财经 |娱乐 |汽车 |时尚 |房产 |健康 |数码 |社会 |图片 |消费 |大盘 |互联网金融 |新车 |试驾 |化妆品 |奢侈品 |二手房 |两性 |曝光台

缫丝(缫丝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4-05-21 12:23:21 游览:49 次

中国在原始社会已存在缫丝,对野蚕茧和家蚕茧进行人工缫丝制。进入文明社会后,缫丝技术有所发展,从蚕茧牵引出丝绪,把丝绕到框架上形成丝绞。出土的商代丝织物毅(绝类),经纬丝均经并捻,捻度为2500 -3000捻/米的强捻丝,当时已出现装有锭轮的手摇纺车雏形,可见缎丝技术已有较高水平.商周时已用H, I、壬字形缫丝丝架作为缎丝工具。江西贵溪崖墓中曾出土一批春秋时期的纺织工具,其中有缫丝器3件和陶制锭轮(今线轴)2件。周代索绪是靠振动茧子,在温水中引出丝绪而缎制的。所谓“夫人缥,三盆手’,就是三淹时用手振之,以引绪缴丝。“扩为茧,组为袍”,是说西周时已用茧衣制作丝绵袍,实物在辽宁朝阳已有出土。对西周丝织品原料用丝,经过实物鉴定其缎丝时定粗细的茧粒数分别为14粒、18粒和21粒。据分析周代已有选茧、剥茧、缎丝等工序之分,缎丝的茧粒数大都为10 - 21粒、也有少量50粒茧的粗丝,用于缝纫和刺绣。商周时选茧是剔去霉烂和小茧,剥去茧衣以作丝绵,茧成即及时生缴,三淹而出绪,可能已用浮缴法或煮茧,然后索绪、集绪缴丝。战国秦汉时期缀丝技术发展,沸水煮茧已很普遍,工具仍用手持丝-,并使用辘-式的丝轻,这就为以后手摇缎车确定了基本形制。到魏晋南北朝时,手摇纺丝车上已安装纺锭,固定卷绕并捻。络丝车则由络架、调丝小渡组成,这些都有东吴和晋代的出土实物为证。当时的缀丝情景是“兆民咸趋缎事”,对丝的品质标准是“柔顺如凝有,白如伊雪”。

-182

唐代以前的史书记载,尚未见有缫车的名称正式出现。至唐代才有绿(缫)车、掉丝、(缫丝)等,频频在诗句中吟诵。这些缫车是指普及了的手摇式缫丝车,不是脚踏9车。丝车结构靠偏心横动导丝杆进行交叉卷绕,使丝绞分层。宋代缫丝技术发展较快,出现了较为复杂的脚踏缎车,包括机架、集绪和捻鞘、卷绕及其他三部分。机架为四面形立体框架,承受大丝-两绪;集绪包括钱眼、锁星(鼓轮);卷绕装置较复杂,包括添梯连柄、络绞、丝m及传动装置等。这是从手摇式发展而来的革新成果,从此缫丝者可以腾出双手来进行索绪、添绪等工艺,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宋代缎丝分为生、熟两种,生指将鲜茧立即缫丝;熟则是鲜茧经过贮茧过程(日晒或盐泡)后再行缎制。缫丝时对所用水质较为重视,同时将缫出的蚕丝随即用火烘干,以利后道工序及保持丝色鲜洁。煮茧时要求“汤如蟹眼”,使细泡微滚,汤温约为80°c左右。

-201

元代缫丝工艺在宋代南北有所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鲜茧干燥处理分为日晒、盐绝和笼蒸三种,以笼蒸法最好,为元代所创。元代缫车分为南缫车、北缫车两种类型,北缫车车架略低,构件较完整,丝的导程较短,常见为2-3绪同续,与南缫车式原理大致相同。缫丝技法经南北交融互补,统一了工艺要求,即“缫丝之诀,惟在细、圆、匀、紧,使无偏、慢、节(接头)、核(疙疽)、粗恶不匀也”。缫丝水温分热釜和冷盆两种,“热釜须徐徐下茧绿之,多煮则损,凡茧多者宜用此釜……水温以蟹眼汤为标志”。而冷盆也是火温,与今缫汤水温相近。热釜可缫粗丝单缴及双缴,冷盆则可缥全缴细丝.中等茧可缫下缴。从工艺上看,冷盆速度略慢,质量却高,比热釜所缫的丝坚韧。

-187

到明代,北缫车与冷盆相结合,成为后代缫丝技术的主流。脚踏缫车已普遍应用,车上构件如竹针眼、鼓轮、送丝杆钩、偏心盘等,也有改进和完善,还出现了一人一灶,二人俄釜打丝头,二人值盆主绰的五人共作大缎车,日缎茧30斤,工效有所提高,燃料亦较节约。工艺上,明代注意制丝用水的选择,以水清为要旨,总结出“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的规律,以提高丝质。在结茧火烘“出口干”的基础上,缫丝时也采用加温达到“出水干”的方法,使丝随缫随干,提高品质。明时浙江南得地区所产辑里丝(湖丝),由于太湖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和蚕种优良等原因,闻名于世,具有细圆匀紧、白净柔韧等特点,其关键在于水质、茧质和缀制技术。清代沿用前朝脚踏续丝车制式,无重大改革,但十分重视缫丝技术及传统经验,以提高生丝产量和质量。在解舒与蛹龄长短的关系,蚕品种及缫丝工艺对品质的影响,制丝用水与丝色的关系,以及操作时如何保证匀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清代土丝分细丝、肥丝、粗丝三种,细丝包括中条份丝,用上等茧6-7粒和11一17粒缫制。肥丝用上、中等茧缫,粗丝用次等茧和双宫茧缫,用茧24一35粒为度。清代晚期机械缴丝工业兴起后,厂丝产量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且用蒸汽煮茧,优点较为明显,手工缫制的土丝相形见绌。

蚕丝是如何织成布的?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海首建以蒸汽为动力的近代缫丝厂怡和洋行纺丝局。19世纪80年代,华商黄佐卿在上海创办公和永机械缫丝厂。此后,机器缫出的丝(俗称厂丝,质量较土法缫丝为优)逐步取代农村的土法缫出的丝(俗称土丝)。当时,缫丝厂以缫制为中心工序,对各产地的蚕茧进行试样和工艺设计,经过混茧(把不同的干茧照工艺设计按比例混合起来)、剥茧(剥去毛茧表面松软的茧衣层,使成为光茧)、选茧(照工艺要求,在准备上车蚕茧中,按茧型大小、蚕茧色泽、茧层厚薄等进行选别,同时剔除各类下脚茧)、煮茧(将茧用水加热或添加助剂等,使适度膨化溶解丝胶)、缫丝、复摇(将缫制的小?丝送到复摇车上加工复摇、烘干,成为大丝)、再经过编丝(将大丝片统一编理)、扎绞、秤丝、配光(在灯光下配色)、打包、成件,并通过生丝检验,照标准按质分等。早期上海各缫丝厂所用缫丝设备购自法国(两绪共捻式)和意大利(4至6绪单捻直缫式),以蒸汽为动力,并为煮茧和缫丝烘燥提供热源。缫丝车挡车1部/人,每两部缫丝车另配打盆(索绪,从溶解后的蚕茧引出丝绪)工1人。20世纪30年代初,环球铁工厂试制成功国内最早的立式缫丝车。民国26年(1937年)后,上海新建的厂及老厂怡和丝厂等均采用新型循环式煮茧机、剥茧机、立缫缫丝机和黑板机,这些厂的产质量与经济效益均优于其他厂。当时,由留日回国人员专行设计制造双宫缫丝车获得成功,该车可缫原被丝厂挑剔,不能缫丝的双宫茧(一茧两蛹)。1951年,第一纺织机械厂仿造国内第一台D-101自动缫丝机(自动添绪)获得成功,生产效率比立缫车提高1.5倍,每组(400绪)只要6~8人管理,而其他等量的立缫车却需20人管理。50年代,大利丝厂与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共同研究,用磷酸二氢钠溶解丝胶,其温度可比原来使用高温汤溶解降低近50%,即由210℃降为120℃,不仅节约能源,且可保护蚕茧外层,均匀溶解中、内层,提高舒解效力。该厂又革新推广选、剥茧联合机,以机械化半自动化代替原来的手工选茧、剥茧衣,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产量提高6倍。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缫丝厂生产的罗滨汉牌白厂丝,每件60公斤,基本供应上海各丝织厂应用。1956年起,按外贸部商品检验局1955年国际生丝分级标准检验出厂。

70年代中期,为了使缫出的丝能直接络成筒子供应丝织厂,上海缫丝厂(原大利丝厂)和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试制成18锭筒子缫丝机草机,于1977年3月9日通过鉴定。

第一步:缫丝

缫丝是制丝过程的一个主要工序。根据产品规格要求,把若干粒煮熟茧的茧丝离解,合并制成生丝或柞蚕丝。缫丝方法很多,按缫丝时蚕茧沉浮的不同,可分为浮缫、半沉缫、沉缫三种,蚕茧的浮沉主要决定于煮茧后茧腔内吸水量的多少。按缫丝机械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立缫和自动缫两种。按自动缫丝机的感知型式不同,可分为定粒感知缫丝和定纤感知缫丝两种。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

第二步:织造

生丝经加工后分成经线和纬线,并按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丝织物,就是织造工艺。各类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生织,就是经纬丝不经炼染先制成织物,称之为坯绸,然后再将坯绸炼染成成品。这种生产方式成本低、过程短,是丝织生产中运用的主要方式。熟织,就是指经纬丝在织造前先染色,织成后的坯绸不需再经炼染即成成品。这种方式多用于高级丝织物的生产,如织锦缎、塔夫绸等。在织造前,还需做好准备工作,如使丝胶软化的浸渍、能改善产品性能的并丝和拈丝,还有整经、卷纬等。同时,由于蚕丝吸湿性强,还要做好防潮工作。

猜您喜欢
热点图片/ Hot picture
排行搒/ The total ranking
热点推荐/ Hot recommendation
  • Copyright © 2012-2024 物联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邮箱:21620564#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