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网首页 |资讯 |财经 |娱乐 |汽车 |时尚 |房产 |健康 |数码 |社会 |图片 |消费 |大盘 |互联网金融 |新车 |试驾 |化妆品 |奢侈品 |二手房 |两性 |曝光台

中和景点(中和场镇的重要景点)

发布时间:2024-04-22 03:34:30 游览:36 次

老君观

老君观位于县中和场镇中和村、石缸村和两河村之间的老君山上,海拔549.9米,侏罗系蓬莱镇组紫褐色砂岩和泥岩互层,面积约有14000平方米。山体呈北东走向,山以观名。观内塑有老君,故名老君观。据《中江县乡土志》和《中江县宗教志》记载:“老君观原名老庙子,后改今名。始建于西汉元间,重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相传,宋哲宗赵煦曾到过此庙朝拜,观保存圣架,至今完好。庙大,塑像多,时间久远,成为潼川府三大观之首。

老君观历史悠久,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观堂建筑宏伟,布局雅致,原有三重堂,第一殿武圣殿,第二殿老君殿,第三殿玉皇殿。观有田土120余亩,租给4户佃农耕种;草山几个大坡,卖柴草可供10余人的全年生活费用。住观道人多,香火旺,每年娘娘圣会,演川剧,唱大戏,连续数日,小商贩云集,香客络绎不绝,尤为热闹。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观才由和尚主持,并塑多尊佛和菩萨塑像,观成为佛和道的寺观。共塑佛菩萨和神像821尊。

-194

老君观原属中江县辖,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观产被没收,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观内和尚还俗,回家乡务农。1953年划归乐至县辖。1955年观无人管理,观房被撤,用作修解空寺村小学之用。观房及佛菩萨和神像均遭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当地信教群众开始恢复道教生活。1993年2月,众多道教信徒自发组成复建领导小组,筹备、规划老君观的恢复、修建工作,募资集财,捐材献工,得到道教徒的鼎力资助。年余,千年古观换新颜。

老君观现有殿堂5殿,第一殿武圣殿,第二殿老君殿,第三殿玉皇殿,第四殿唐皇殿,第五殿财神殿,建筑面积896平方米。塑有关羽、关平、周仓、老君、玉皇、财神、唐皇李世民、三官、观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雷公、电母、眼光、地母、燃灯、药王等菩萨和神像62尊,其中木刻5尊,泥塑15尊,玉佛1尊,余为石刻。生活区建筑面积768平方米,建有戏楼1座,厨房、道士、居士住房、客房23间,斋堂等生活设施齐备。观内有池塘1口,面积34平方米。观内外植树4000余株,风景幽静,环境优美。

-213

老君观现有冠巾道士5人,住持为田诚宗,皈依居士600余人,道教信众万余人。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为月课会。除此之外,尚有正月上九会,二月、六月、九月观音会,三月娘娘会,五月单刀会,七月中元会,十月血盆会,十二月元满会。其中最为隆重的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娘娘会,有上万人参加活动,不仅有本县人参加,还有外县、外省人(云南、重庆、陕西、贵州)参加活动。

-188

夏氏故居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所建,民国时期,中和老街是大姚县北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由夏氏家族管辖。房主夏告(字成禹)是核心人物之一,利用权势,一面发展集贸,一面坐收赋利,建筑豪宅。夏氏故居坐东向西,占地500平方米,由正房、面楼、南厢房和北壁组合成一个院落,正房南侧是厨房和天井。整体建筑在四级不同阶梯的台阶状地势上,建筑在第一级阶地上的面房二层楼与第三级阶地上正房、南厢房平行连通,使二级阶地成为庭院,四级阶地建一平房与正房之间留出夹道通向后门。

夏氏故居建筑构思十分精妙,它随山起势,在台阶状的山坡地势上,采用木架歇山式的建筑风格,吸收西洋文化和外来文化民族之长,融于彝族建筑文化之中,把彝族聚居地山高坡陡的山区地理环境加以扬长避短,巧妙设计,第一阶梯吊脚阁楼连通正面正房二层楼,高低错落有致,浑然一体,从里到外既美观又舒适。从街道拾级而上是檐坎,面房为三层吊脚阁楼,底层正中为穿堂。院落两边有上下石阶,正房和南厢房回廊连通面房吊脚阁楼二层楼廊,使回廊四方贯通呈走马转角楼,楼道雕有珠玑纹饰的栏柱,栏杆穿逗衔接。庭院用卵石铺垫,青砖嵌壁,边沿植上香花藤蔓,一棚叶叶红在院空盘旋缠绕,花木扶疏。西厢房南壁开有西洋教堂式窗户,紧靠西壁下有一长方开形地窖,墙壁仅开一道小窗,室内昏暗潮湿。夏氏故居采用整体木架结构,楼层壁均用木板镶嵌而成,镂空花木窗,壁上饰以朱漆几何纹及山水风光图,在花木的映衬下,显得灵气清幽,古色古香。是近、现代永仁彝族集聚区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夏氏故居的建筑风格把彝族人民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把自然的地理结构与优美的装潢艺术和舒适的居所环境融为一体。它吸收融合了民族建筑文化,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巧妙构思设计,创造性发挥,使这一私宅建筑赋予了艺术性、民族性和科学性,是彝族聚居地区优秀建房文化的代表,是反映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建筑文化发展进程的一个窗口,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夏家大院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建,占地1244平方米,系中和地区富户夏云、夏信共同修建,户主原宅是中和老街下方的老房子,另立门户后迁此建盖。夏家大院座北向南,建筑结构严谨,大院分为东院和西院两个部分组成,以中阁楼为对称轴,结构相同的两个四合院,中阁楼一分为二,成为两院的东厢和西厢,正房、面房和厢房的结合处均由耳房相衔接,每一组接合部有一个天井,两院廊道互通,共用一道大门。

夏家大院以四合院建筑形式为基础,把走马转角楼的特点加以发扬光大,采用方中见方的矩形结构框架和优美雅致的造园装潢加以完美结合,使得庭院回廊曲转,窗棂框景别致,结构严谨。夏家大院的造园艺术体现出彝族人民崇尚天圆地方之说,香花秀木,蝴蝶纷飞寓为幸福吉祥,龙柱虎纹瓦档寓为繁荣昌盛等,无不把崇拜龙虎、崇拜自然的彝族建房文化贯穿于始终,渗透出浓郁清香的民族建筑文化氛围,反映出彝族人民勤劳智慧,善于巧妙构思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精湛的技艺,是本地区彝族造园文化精品之作。

夏家大院整体布局采用矩形方正式,土木结构,前面外墙体开有西洋教堂式圆顶和尖顶小窗,正侧外壁上饰有水墨诗画,大院内以大门正对中阁楼为中轴,采用对称组合的建筑结构,将整座庭院分为东西两个四合院,中阁楼最高,共三层,屋壁、楼面用木板制作,壁上镂以几何花纹装饰,青灰色泥鳅瓦脊盖顶,抖拱飞檐。阁楼二层木构楼廊四角均与两院的正房和面房楼廊相接,形成走马转角式。正房、面房、厢房均为一脊两厦,一楼一底,楼廊、屋架全采用木构榫铆连接方式,两院地道互为贯通,楼上楼下,回廊曲转,四通八达,正房与厢房和面房的结合处由耳房和照壁相连接,房与房的结合处均空出一个天井,使每个院落形成四合五天井,西角耳房留一道角门,屋檐下,门眉门坊,板壁上都配饰精美绘画。整座大院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造园艺术。

夏家大院反映了彝族人民善于吸收多民族建筑文化,并与本民族文化融会贯通,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自始致终,夏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中渗透了彝族人民对花木、蝴蝶、龙虎及天地的喜爱和崇拜,把崇拜自然的思想用艺术手法融在建筑之中,寓意吉祥幸福,兴旺发达。

夏家大院结构严谨,运用数学、力学原理,采用轴对称手法,木构榫铆连接方式,并把美学、生态学巧妙用于房屋修饰和布局之中,集数字、力学、美学、生态于一体,是地区建筑艺术精品的代表作,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和镇他地苴花桥建于民国1914年,全长16米,宽2.4米,为中和镇大地主夏匡周集资,附近村民出义务工所建。整座桥采用栗木打底,松木板铺桥面,松木做柱搭椽盖瓦,在河的两面用巨石镶砌,撑以四棵方形栗木。桥的两当头用土基砌成两座长方形样的房子,这两座房子既连接桥的瓦屋架,又可当大门用,在桥的两面用围栏镶护,防止人畜跌落河中。

此桥建在直苴河的河面上,是连接中和街区与他地苴地区的主要通道,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座过水桥和风雨桥,虽经几十年的风蚀雨打,潮涨潮落,依旧傲然屹立,神采飞扬,为中和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地苴花桥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青山、绿水、古桥,构成了中和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它也是历史古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我们研究古桥梁艺术具有很大的价值

猜您喜欢
热点图片/ Hot picture
排行搒/ The total ranking
热点推荐/ Hot recommendation
  • Copyright © 2012-2024 物联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邮箱:21620564#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