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网首页 |资讯 |财经 |娱乐 |汽车 |时尚 |房产 |健康 |数码 |社会 |图片 |消费 |大盘 |互联网金融 |新车 |试驾 |化妆品 |奢侈品 |二手房 |两性 |曝光台

王杰 新能源(2埃斯顿起航之路)

发布时间:2024-05-22 00:25:43 游览:69 次

上一次分享中,我们说了通过埃斯顿系列想从整体上让你重点感受两个主线,第一个是找公司先找有前景的行业,并了解行业的产业链构成和竞争格局,这个我想主要在上一次分享中你就已经感受到了,还有最后一节课当中你也可以感受到;那第二个主线,一家公司的成长是公司内外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看行业的格局和机会、以及公司自身的一系列运作如何促进一家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那这个就主要在这一次和下一次分享中来感受。

?

-50

接下来三次分享中,你还会对两个投资常识获得更具象化认识:

-47

-65

1,财务表现既可能误导我们,体现不出公司巨大的成长潜力;也可以给我们警示,揭示表面繁荣下的潜在风险。

2,看一家公司有没有长期成长潜力即具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不能只看它表现出的短期势头,还要从行业层面和公司自身层面进行更长远的考虑。

一、明星公司和糟糕的财务指标

任何考虑过工业机器人领域投资机会的人,一定知道埃斯顿。这是一家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明星公司,被誉为A股的小发那科。它于1993年成立于六朝古都南京,2015年3月份上市。如果你稍微懂点财务指标分析,打开股票软件看到埃斯顿的各项关键财务指标时一定会皱眉:

有对比才有伤害,咱们先看下它的可比公司汇川技术的数据,再看埃斯顿同样的数据,你就明白为什么我们说埃斯顿的财务指标糟糕了:

汇川:

埃斯顿:

一家公司上市两年多了,体现公司盈利能力最核心的指标ROE也就是净资产收益率还在下降;每股经营现金流连续多个报告期均为负值,主营业务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在哪儿?而汇川的ROE接近埃斯顿的4倍,每股经营现金流基本上都是正的。

术语科普: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体现一家公司以其净资产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用以衡量一家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

那这样一家关键财务数据都不给力的公司受到瞩目的魅力何在呢?

二、风口行业和牛人转动埃斯顿新命运的齿轮

这要从埃斯顿之前的历史和一个牛人的加入说起。王老师今年第一季度每期的产业分析都会讲到一个牛人对产业发展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而有时候一家公司命运的转折也是一个牛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1经营瓶颈

埃斯顿之前的产品为数控系统、电液伺服系统、交流伺服系统三大系列。经过上一次关于行业的分享,你应该可以迅速反应过来,这正是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中的其中两个,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的技术积累。这里要强调一下的是,埃斯顿一直以来都是走技术支撑路线的,能在国际巨头霸占的伺服系统领域取得成果就是它多少年坚持技术研发的体现。

其中数控系统是当时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营收中占比超过50%。而数控系统市场格局是什么样的呢?在埃斯顿上市之时,中档数控系统领域国产品牌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5%,而高档数控系统甚至95%以上依靠进口。不过埃斯顿在细分领域也做到了老大,在国内金属成形机床领域,埃斯顿数控系统产品市占率高达近9成,电液伺服产品市占率达到3成多:

但单一细分领域整体市场规模毕竟有限,埃斯顿即便做到了该领域老大,它2011-2014年营业总收入也只有4、5亿元。而且金属成形机床行业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很大,埃斯顿的主要收入来自该领域的结果就是上市前三年的财务状况非常之惨:

咱们知道2011-2014那几年,国内经济下行,全球经济都不景气,不像今天全球都是捷报和各种上调预期,所以当时整个大环境不好,机床等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直接导致埃斯顿营业利润2012年被腰斩。此外,还有存货积压、客户回款情况及经营现金流状况恶化等情况。

在这糟糕的阶段,政府的补贴收入和税费返还就显示出了它们在企业危难时期的重大价值了,这几年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埃斯顿。咱们可以看到,14年1-9月埃斯顿的利润总额中这类收入高达7成!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于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埃斯顿当时的境况可想而知,我们想这也是王老师反复强调产业政策重要性的原因之一吧。

2.2牛人助力

这时,就像我们上次写四维图新在命运坎坷之时抓住自动驾驶时代的大风口一样。在原有数控系统和伺服系统技术积累之上,一个超级牛人的加入让正受到行业严重限制的埃斯顿华丽转型,直接步入了工业机器人这个前景巨大的领域。

这个牛人是谁呢?王杰高博士,被央视称为中国“工业机器人背后的人”,了解了他的履历,你一定会直呼太牛了:

所以,从机器人的机械设计、软件设计、运动控制到整个系统设计,王杰高博士都有丰富的经验。此等牛人终于在2008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然后在2011年邂逅了埃斯顿的老板。当时,正在考虑转型的埃斯顿已经将目光盯上了机器人,但苦于没有足够的技术和相应的经验,而王博士也看到了埃斯顿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的技术储备,于是联姻成功。很快,就在2011年当年,埃斯顿出资2000万元,与王杰高联合成立了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现在这家公司是埃斯顿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王杰高博士担任总经理、总工程师,并组建了研发团队。

埃斯顿之前的主要产品,用于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和交流伺服系统,虽然就是工业机器人两大核心部件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方面的技术积累。但是呢,要做出工业机器人还是缺乏很多相应的技术和经验的,尤其是软件控制方面的能力,很难只靠原有技术团队顺利实现工业机器人的突破。而拥有工业机器人多方面深厚技术和经验积累的王杰高博士这样的牛人加入,就使埃斯顿的机器人研发和生产得以顺利展开啦。在三年时间内就研发出了在这两大核心部件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款机器人,包括六轴通用机器人、四轴码垛机器人、SCARA机器人、DELTA机器人、伺服机械手等,并开始投放市场。

六轴机器人:

四轴码垛机器人:

SCARA机器人:

这7款机器人的研发成功,直接就填补了国内机器人产业在伺服电机和运动控制器等多个核心部件上的技术空白。埃斯顿的机器人采用自己研发的核心部件的结果就是,其售价只有国外同行的一半甚至更少!这直接导致了几大国际机器人公司的机器人售价在14年、15年大幅下降30%以上!咱们上一次分享中提到的只要中国的企业攻破过去一直被国外垄断的技术,其产品售价就可以瞬间比国外同行低出一大截的情况出现了吧。没办法,哥们我两大核心部件都是自己生产的,我就可以这么任性,想降价就降价,不然怎么跟你们老大哥们去抢市场呢。

不过这时候,埃斯顿的机器人还处在小批量生产和试生产阶段,收入规模还很有限,2011年成立的埃斯顿机器人公司在2015年下半年刚开始扭亏为盈。同时,机器人业务还需要大量的投入进行研发和机器人生产线的建设,以及销售网络的搭建。根据埃斯顿当时的项目规划,未来重大资本性支出资金需求超过3 亿元。这样的资金需求对于原有业务规模顶多4、5亿元的埃斯顿来说,很难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解决,没有那么大授信额度。幸而在此关键时刻,资本市场的大门向埃斯顿敞开了,2015年3月的成功上市募资,为埃斯顿机器人项目的进展起到了巨大推力作用:

上市募集资金运用项目:

2.3挑战与机遇并存下确立新的发展战略

成功上市也不代表着接下来一切就顺利了。在上市的2015年,埃斯顿同时面临着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困境的巨大挑战与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产业大发展的巨大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方面,15年的时候,咱们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传统装备制造行业市场需求依然低迷。还占公司收入绝对大头的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及电液伺服系统业务受到很不利的影响,15年的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以及年度营业收入和扣非净利润都节节败退:

与此同时,国内机器人产业正在迅猛发展。2015年,世界上每生产4台机器人就有一台在中国,国内的机器人公司在政策补贴潮流下虽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能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的公司屈指可数。所以,埃斯顿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上取得的突破,就使其站到了聚光灯下,知名度激增!所以,在糟糕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下,顶着拥有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光环的埃斯顿,受到市场的追捧。在2015年6月股市崩盘前夕,在整体市场狂热的裹挟及一定的新股效应下,埃斯顿股价从3月20日上市开盘价8.16元最高涨到5月28日的129.82元,短短的两个多月涨幅16倍!

抛开股价的短期波动,知名度的大增,对公司的发展是有现实好处的:比如说,政府的支持力度会加大;还会受到产业上下游重点企业的关注,战略合作特别是与行业大客户的合作机会显著增多。埃斯顿机器人使用的RV减速器也是采购自日本的那家垄断公司纳博特斯克,目前已经成为了纳博特斯克在国内最大的客户,这时议价权也就出来了。15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就打入了多个行业,包括家电以及新能源行业中的标杆企业,比如格力。这块儿收入占比虽然还是远低于公司的传统业务,但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增长前景,在总营收中的比重较14年的7.76%已经快速提高了一倍多达到了16.32%,相关收入增长高达98.55%:

在这样的背景下,埃斯顿在登陆资本市场后的新发展阶段,确立了它称为“双核双轮驱动”的新的公司发展战略:

两个核心业务: 智能装备核心控制功能部件、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

两条发展路径: 内生性发展、外延性发展

说一下这两个核心业务,智能装备核心控制功能部件,指的就是控制系统、伺服系统这种功能部件;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其中工业机器人就是机器人本体,这个智能制造系统既可以指生产线上的某个特定功能模块的局部系统,也可以指一个完整生产车间的整体系统,就是上一次行业分享里介绍的产业下游涉及具体应用的系统集成及智能制造。也就说埃斯顿既可以单独提供智能装备的核心控制功能部件,其它缺乏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的做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的下游公司,以及做数控机床等其它智能装备的公司都可以向它购买这些核心功能部件;还可以提供集合了它自己的核心部件的工业机器人本体,这方面的客户主要应该是系统集成商;更进一步,智能制造系统,则是可以直接为下游各行各业的工厂设计和集成整个生产流水线了。

现在,你能感觉到埃斯顿的未来发展道路明晰起来了吗?如果你还没感觉到,我给你屡一下: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引擎,但眼光不止于此,可以直接服务终端应用客户的、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智能制造系统为下一个战略发展目标。

而为了支撑这些战略目标,以及不断提升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在上市的这一年,埃斯顿也开启了收购并购的外延扩张之路。

三、开启外延扩张和国际化之路

不像别的公司一路上收购并购多多,收购这事儿在埃斯顿历史上还是很新鲜的,虽然93年就成立了,但毕竟15年才上市,15年也才有具有重要布局意义的像样的收购,也才刚确立外延式发展的战略,这么一看,埃斯顿是不是给人一种还很鲜嫩的感觉呢?别急,它很快也成了老司机。

在各行各业都将被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的大趋势下,埃斯顿不仅在推进其机器人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同时更进一步在推进其机器人的智能化。

而在机器人智能化方面,机器视觉是现有的机器人从自动化设备升级为智能机器的一个关键因素。2015年埃斯顿公告收购从事机器人3D视觉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意大利Euclid Labs SRL,意在实现其机器人的智能化视觉应用,这项收购于16年2月正式完成。而15年时其自主研发的二维视觉系统其实就已经在3C行业开始批量销售了。前面一次关于行业的分享里介绍过,3C行业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重要机遇领域,15年时埃斯顿已经重点聚焦了电子机械行业、3C行业,除了视觉系统外,其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在机械手、电子机械行业的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6、17年埃斯顿为增强其工业机器人的性能、拓宽应用领域,并为实现向客户提供整体智能化制造系统的战略目标,进行了更多的收购活动,同时在资本市场再融资投产了更多新项目。其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借力资本市场助力企业发展的能力已经显得得心应手。

2016年收购了上海普莱克斯和南京锋远,这两项收购主要为了扩张下游产品线,切入主流的汽车整车厂客户。

2017年的收购活动尤其体现出了埃斯顿向国际化发展的势头和潜力:

2017年2月,全资收购英国TRIO,后者在工业自动化和运动控制领域深耕近30年,高精运动控制器是它的强项。这个收购相当于使埃斯顿获得了其核心部件的上游技术,打通了智能装备核心部件的上下游产业链,拥有了比过去更强大的机器人核心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向TRIO的原有客户捆绑销售自己的伺服系统,这里稍作科普你就明白了,运用在高端的多轴机器人上的复杂伺服系统包括驱动器、上位机、运动控制器、伺服电机四个部分。TRIO的原有客户呢只是向TRIO购买其中的运动控制器,而埃斯顿收购了TRIO,就可以向这些客户提供整个伺服系统了,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划算的收购都是这样一石二鸟啊!借助TRIO的先进技术和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埃斯顿将正式迈入国际一流运动控制厂家行列,对未来进攻欧美主流运动控制市场打下了基础。

2017年4月,收购由麻省理工学院(MIT)人工智能试验室衍生发展而来的麻萨诸塞州的高科技公司BARRETT TECHNOLOGY,持有后者30%的股份。BARRETT专注于微型伺服驱动器(5cm大小)、人机协作智能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研究与制造。这个收购对于埃斯顿的进阶,意义非常重大:通过收购BARRETT,可以掌握一体化微型伺服系统关键技术,这就为进军国外公司垄断的高端伺服应用领域、包括为一些服务机器人提供核心零部件奠定了基础;同时布局了人工智能,助力公司进军人机协同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此外,鉴于BARRETT 在康复机器人产品的技术优势,还为进军巨大的康复医疗机器人市场创造了条件。 真是一箭三雕啊!

这个收购里面,咱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BARRETT拥有的微型伺服系统技术,什么又是微型伺服系统呢?它是运动控制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它与应用在一般工业机器人身上的伺服系统相比,是更高阶的技术,要求运动精确度更高、扭矩更小、部件体积也更小。比如在手术机器人、一些服务类机器人上的应用,这类机器人显然不适合应用在大型工业机器人上的伺服系统;还有一些高端制造领域对精确度要求极高的机器人也需要微型伺服系统。对力量的控制要求更细小、更精确自然难度就更大,这种技术目前全球也只有极少数公司掌握。如果埃斯顿通过收购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并可以较好地应用,既可以拓宽其工业领域里的高端应用市场,还可以向工业领域以外的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领域进军。如果一切顺利,就意味着埃斯顿可能成为具有更高尖技术、更丰富的产品线和客户群,从而更具实力的机器人公司。埃斯顿在公告中表示未来计划与BARRETT TECHNOLOGY公司共同出资在中国境内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开拓国内微型伺服系统、人机协作智能机器人以及康复机器人的应用市场。我认为呢这个收购的意义尤其显现出了埃斯顿向拥有更复杂生态系统的企业演进的势头,至于后面的实际进展就得靠持续关注了。

2017年9月,又以886.90万欧元,收购于1999年成立的、在自动化智能制造领域积累了顶级的技术和客户群的德国公司M.A.i.的50.01%股权。给你说说M.A.i.的主要客户有谁,有法雷奥、采埃孚、英飞凌、博泽、德马格、江森自控、福缔等,都是著名的欧洲汽车供应商和半导体、机械等领域的公司,但该公司主要市场局限于欧洲。这次收购是埃斯顿围绕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的产业链进行的。埃斯顿大手笔收购M.A.i.的目的是快速获得德国智能制造及工业4.0的最新技术。借助于M.A.i.产品和技术平台,推动其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进军德国工业4.0标准下的智能化生产线,数字车间,以及数字工厂业务。让德国先进技术嫁接中国的巨大市场,推动自身市场的拓展。另外,还可以以此公司为基地启动埃斯顿机器人在欧洲市场的推广。也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收购。

从埃斯顿近两年的收购活动中,一方面,咱们可以看出这些收购活动对埃斯顿的具体意义:其国内收购的主要作用是拓宽产品线;而其国外收购的主要作用要么是增厚技术实力,要么是技术与市场兼具。另一方面,这些收购活动也清晰地展现了埃斯顿的战略布局:构建从核心部件、机器人本体到大规模智能制造系统和数字化工厂的全产业链竞争力。就像其主要竞争对手们,国内外领先机器人公司一样,这是在巨大的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升级需求的大背景下,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机器人公司必然选择的一条路。

总要归纳:

1,今天咱们看到了埃斯顿是如何在原有技术积累加牛人的助力下突破了小行业的限制,以拥有工业机器人两大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实力派姿态迈进了工业机器人这个拥有更广阔未来的大行业。其工业机器人相关业务已经以低占比但高增长率的形象显现出了自己的巨大前景。

2,另外,咱们还看到了埃斯顿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上市之年,确立了由两个核心业务、两条发展路径构成的“双核双轮驱动”战略,这个战略指引着埃斯顿的未来。

3,最后,咱们更是看到了埃斯顿娴熟地运用上市公司的身份借力资本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整合。这些收购并购既给埃斯顿带来了更高端技术以及上下游的技术,还使埃斯顿直接或间接获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埃斯顿从核心部件、机器人本体到大规模智能制造系统及数字化工厂的全产业链、甚至跨出工业应用领域的布局,这体现了埃斯顿的长远战略眼光和野心。

下一次分享,我将继续向你介绍埃斯顿的营销网络搭建、其工业机器人业务的大爆发、以及伴随业务繁荣的一些隐患,希望你继续与我一起探索!

黑色的煤炭经过气化、变换等工序变身成白色的粒子,广泛应用于 汽车 、家电等领域,淮南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攻克了“淮南煤”作为化工原料煤的技术瓶颈,让煤炭深度加工与清洁利用成为现实。

近年来,在充分发挥自身能源、区位优势的同时,安徽省淮南市守正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产业,突出以煤化工、大数据、新能源等为主的新型产业。如今,“黑白”分明的淮南,正在走上一条色彩缤纷的转型发展之路。

煤炭深加工:从黑煤到白色颗粒的蜕变

金秋时节,走进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建设和各项生产正在快马加鞭,崭新的装置,高耸的塔罐,川流的车辆,匆忙的人流和着机组运行的轰鸣声,一派繁忙的景象。8月8日,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首批下线的180吨聚乙烯、聚丙烯颗粒通过包装机,自动计量封袋,满载6辆卡车,发往华东下游市场。

作为中国石化重点建设项目,安徽省重点工程、淮南市“一号工程”,中安联合煤化工从立项到建成历时十年,它的建成投产让淮南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转型发展成为现实。

“目前,安徽省内尚没有大型聚烯烃企业。中安联合的建成投产,填补了省内市场空白,实现了安徽煤由燃料向原料的‘关键一跃’,更是安徽省推动煤炭深度加工与清洁利用的‘关键一招’。”中安联合副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施华彪说。

从黑色的煤炭,到白色的颗粒,淮河岸边的“煤制聚丙烯”“煤制聚乙烯”成功诞生,被广泛运用于家电、 汽车 、电线电缆等众多领域,标志着淮南新型煤化工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对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促进安徽省和淮南市的经济转型发展,均作出积极的贡献。

光伏发电:从沉陷区到绿色能源基地

在三峡新能源安徽淮南150兆瓦水面漂浮光伏项目内,湖面波光粼粼,一列列光伏板在阳光下整齐列队。利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中国三峡集团总投资近10亿元,项目总装机容量约150兆瓦,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支撑国家17.64亿元的GDP;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530公顷、年节约标准煤约5.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9.95万吨,减少森林砍伐约5.4万立方米,照亮城乡家庭约9.4万户。

三峡集团还通过项目建设、日常维护和组件清洗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利用当地农村闲置劳动力,目前为2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60多人,月增加经济收入2000元;通过水面租赁,实现5000(其中贫困人口518人)农民人均年增收300元,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收入36万元。

这座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式电站助力地方政府把采煤沉陷区由“包袱”变成“财富”,把产业布局由“地下”转到“地上”,把发展方式由“黑色”变成“绿色”,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转型。

智慧之城:从坐拥资源到大数据产业

在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园内,两栋白色建筑位于园区核心区,这就是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机房楼,在这里,规划建设了具有2万个机架能力的数据平台,2016年3月,项目一期6600个机柜安装完成。一期工程已具有6600个机架托管能力,可承载7万台服务器。

“目前这里已经成为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在华东区重要的数据服务区。平时我们在安徽区域刷微信、逛淘宝,大部分数据都是这里发出的。”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核心网管理王杰说。

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已装机950个机架,服务超2100家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互联网公司,上云客户达600家。

淮南市坐拥丰富的资源,但在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变革的环境下,产业结构单一、煤电独大却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面对困境,淮南市利用自身煤电及水源丰富等优势, 探索 出一条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2011年,淮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云海战略”,将云计算纳入城市发展战略。2012年,淮南市被列入国家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如今,淮南先后与国家信息中心、贵阳市政府、科大讯飞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大数据项目,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大数据展示中心、国内首个钱学森智库分中心、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国产资源卫星大数据中心一期等大数据平台。

2018年底,安徽省批准在淮南建设省大数据标准创新基地,围绕大数据存储、交易和应用开展技术标准创新,实现标准化与 科技 创新、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推动大数据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来源: 新华网

关注同花顺 财经 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 财经 资讯

猜您喜欢
热点图片/ Hot picture
排行搒/ The total ranking
热点推荐/ Hot recommendation
  • Copyright © 2012-2024 物联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邮箱:21620564#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