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网首页 |资讯 |财经 |娱乐 |汽车 |时尚 |房产 |健康 |数码 |社会 |图片 |消费 |大盘 |互联网金融 |新车 |试驾 |化妆品 |奢侈品 |二手房 |两性 |曝光台

新能源d1(比亚迪为滴滴定制网约车D1)

发布时间:2024-05-03 02:42:41 游览:66 次

滴滴D1,为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这款车不仅改变了产品定义,而且将出行服务平台和制造产业平台的矛盾抛了出来。未来,谁将成为主导?

-40

2018年4月,滴滴在洪流联盟的愿景中,提到了“联合开发新一代为共享而设计的汽车,并推动大规模运营”。

2020年11月,滴滴发布了与比亚迪合作的首款定制网约车D1。

相隔937天,那支射出去的箭,终于转回来了。

-70

滴滴与比亚迪,一个出行服务平台,一个制造产业平台,首次以联合开发的形式,酝酿出了D1这款车,对行业的触动其实非常大。

▎滴滴D1是一款怎样的车?

-37

车长为4390mm,轴距为2800mm,轴距与车长的比例达到了63.8%,发挥了纯电平台的独特优势。

宽度为1850mm,高度为1650mm,在视觉上是“宽大的,而非瘦高”,这也属于电动车的典型形态。

舱内空间得以最大化地利用,而空间是网约车最核心的诉求。

滴滴是产品设计需求的提供方,因为他们有海量的数据,可以站在司机、乘客的场景需求上思考问题。所以,滴滴D1产品定义的专属性非常强,一切为了共享出行。

司机的座位是黑色座椅,耐脏,偏硬,有腰托和肘托,注重支撑性,缓解长时间驾驶的疲劳感。

乘客的座位是白色座椅,干净,偏软,为舒适取向,换取乘客的好心情和舒适体验。

在中央扶手处,专门为司机配备了可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便于存储一些物品,诸如文件、药品、纸巾。

针对后排乘客,在前排座椅背板上,有杯架、挂钩,以及USB接口,包括一块显示屏,内含影音娱乐功能,非常像航空座椅的设计,同时,腿部空间和头部空间又相当宽裕。

这款车的右后门是一扇侧滑门,不仅鼓励用户在后排落座,也鼓励用户通过右后门上下,而且非常方便,由司机来控制,享受到一定的尊贵感,也不至于仓促开门,与闯入的自动车、电瓶车相碰。

在车窗前,会有一盏“接驾灯”。当司机接单之后,乘客会收到一个匹配的接驾灯颜色。所以,当网约车驶来时,不必开着电话问司机是哪一辆车,也不必盯着车牌找车了,司机也不用滥用双闪灯了。这是非常典型的用户思维。

后排乘客座位是有加热功能的,最关键的是,乘客可以远程设定车内空调的温度、风量,以及打开后排座椅加热功能。这在冬天呼叫网约车,简直是非常暖心的一种设计。

当然,滴滴与比亚迪联合开发的这款车,其车机系统来自于滴滴,被称作DIIA系统。设计初衷是为了摆脱司机对手机支架的依赖。理论上,司机可以通过语音交互完成一些操作,而不必在屏幕上点按。

司机与乘客的“痛点需求”,滴滴意识到了。在已有量产车型无法解决的前提下,联合开发一款为共享出行专门设计的车型,可能是最合适的办法。

▎为什么是滴滴?

从安全问题的泥淖中,跋涉而来的滴滴,在今年做了2件事。

一是6月末,在上海举行了一场网约车自动驾驶的央视直播;二是11月末,发布这款定制网约车D1。

围绕着出行市场,滴滴的布局思路越来越清晰了。

滴滴有后装的桔视系统,可以采集驾驶场景信息,再利用算法筛选,将实际场景导入到仿真引擎中,进行自动驾驶的算法训练。

D1定制网约车的出现,桔视系统由后装变前装,滴滴可以更深度地参与一些场景应用。

举个例子,滴滴可以根据当前车辆的续航里程进行针对性派单,当车辆续航里程不足时,也可以为司机规划最佳的补能路线,并且实时监测车辆的健康程度,减少不必要的抛锚意外,也就变相提高了运营效率。

技术越发展,自动驾驶的普及成本将越来越低。滴滴有心在自动驾驶的领域上寻得一定的领先地位,无论是技术输出,还是技术合作,都将是新的赢利点和制高点,同时,自己有深度参与的“硬件”,替代与应用都将更加直接无阻。

简言之,滴滴D1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下层建筑,往上的空中楼阁不至于没有根基。

站在今天,滴滴有一个新能源的承诺。预计十年间,推广1000万辆共享新能源车。按照这个节奏,每年有100万辆的替换缺口,滴滴D1是第一步,以后还会有更多的D系列车型加入。

滴滴主攻的出行业务,终究是服务行业。滴滴D1真正想要推广开来,满足司机和乘客的双重需求,也就成为了产品定义的初心。

这里主要有三个原则:

1、优化体验,在第一部分提到的场景化设计,皆是这一出发点。

2、确保安全,桔视系统内外皆有录像,产生纷争有据可依,各种驾驶辅助系统,减轻驾驶压力。

3、搭建新的商业模式,这里非常富有想象空间。滴滴D1可能以租赁形式进行运营,并且尝试按里程付费的模式。再往深了想,里程付费可能有梯度执行的方式,引入更多的奖励机制。

车辆仍然是重资产,但这份重资产会被分散开来。司机不用背负车辆资产,每天开车就像上下班,赚取每公里的差价,而当车辆到达一定使用年限,或者完成一定的盈利预期,甚至可以进入回收再造的渠道中去。

毕竟,作为商业用车,电池最需要再更换,但其他零件则可以长期利用。滴滴可以勇敢地去尝试,当然,相关法规还需要再更新。

▎为什么是比亚迪?

在很多分析观点中,其实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力量,就是比亚迪。

在滴滴的联盟中,有很多主机厂,但最终愿意为滴滴定制车型,并且有能力造出量产产品的,目前只有比亚迪。

毫不夸张地说,比亚迪是最有供应商角色潜力的一家车企。这没有任何贬斥之意,反而说明了比亚迪技术能力的完备性和灵活性。

比亚迪的e平台,本就是开放式的。不仅可以自己造车,也可以灵活地为其他角色造车,包括滴滴,以及丰田。

在过去,汽车是纯粹的机械集合体,所以,“硬件整合者”非常重要,也就形成了以车企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车企会去打造一个品牌,在品牌之下,售卖商品。

但是,在未来,汽车的属性将从“硬件”转变为“硬件+软件+服务”。很显然,硬件不再是中心,而会退居为“平行供应商”的身份。

那么,谁将跳出来整合资源?可能是一如既往的汽车品牌们,他们代表了制造产业平台,也有可能是滴滴这样的出行服务平台,可以提出非常定制化的场景用车需求。

焦点争夺,明里暗里都将持续下去。

比亚迪看得其实很清楚。围绕着汽车无非有两大市场,私家车市场和网约车出行市场。

从目前看,私家车市场绝对占主导份额。但我们的眼光可以长远一点,当自动驾驶越来越可靠,成本越来越低,我们还需要那么多私家车吗?

不论多久,市场份额的天平,最终会倾向于网约车,准确来讲是共享车。我们一直在等待一种商业模式的落地,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送车主上班之后,转变为共享网约车,在公共道路上发挥最大的价值。

听起来美好,但有些天方夜谭,但我们所努力的,不正是那个高度智能化和高效率的社会吗?既然这块蛋糕如此鲜美,为什么不身先士卒呢?有实力提供定制化的硬件服务,一定要在意谁是主导吗?

▎写在最后

未来汽车产品的演进方向,是从联网到在线,最终实现赋能,通过数据的有效利用实现汽车能力的质变。基于这个判断,未来汽车行业会诞生出行产业平台公司,打通出行服务平台和制造产业平台。

前者连接海量用户,集聚生态合作伙伴,打通碎片化、孤岛式的出行需求;后者融合智能制造体系,完成规模化的私人订制,打通“设计-生产-服务”全链条。

出行服务平台和制造产业平台由谁来主导打通?取决于谁能充分开放,将海量用户与生态合作伙伴接入。从这个角度来讲,出行服务公司的机会相对较大,滴滴走在了前面,而传统整车厂即便困难重重,也在为此努力转型。

硬件服务,同样是未来汽车产品的关键一环,术业有专攻,作为制造产业平台的比亚迪看得其实很通透。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外界传闻已久的滴滴定制款网约车D1,如今终于得到了滴滴的“官宣”。11月16日,滴滴正式发布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这款车以“青果色”作为主打色调,由滴滴与比亚迪共同设计开发,采用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NEDC续航里程418公里。该车将率先在长沙试运营,陆续推广到全国。

时下,传统车企入局网约车市场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毕竟,网约车市场可是被誉为国内车市的下一片发展蓝图。更为关键的是,对于比亚迪而言,在面对新能源市场加速洗牌的当下,滴滴下的这盘棋就尤为重要,至少凭借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硬实力可以让比亚迪暂时享享清福了。

下个月,你能“叫”到吗?

11月16日晚间,滴滴正式发布了与比亚迪合作的首款定制网约车——D1。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表示:“D1的设计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是千万次的用户反馈和近万次的深度调研,实时了解用户的需求。”

实际上,D1的发布早已筹备已久,该项目在2018年进行了用户研究和产品定义、产品原型设计,2019年完成了产品量产开发。滴滴与比亚迪联合设计研发的D1,就是该项目落地的第一个定制网约车,也是首代共享出行交通工具。

那么,落实到产品上,这台D1又有何亮点呢?

据官方介绍,这款车由滴滴和比亚迪共同设计开发,基于滴滴平台的出行大数据,针对网约车出行场景,在车内人机交互、司乘体验、车联网等多方面进行了定制化设计。

例如,针对司机,D1采用了定制化座椅、移动公文包等,提高舒适性;联通整车与滴滴平台,开发了全新车机系统,通过一块10.1寸大屏实现车网一体操作和智能语音交互,并支持智能派单、智能充电、智能维保等功能。此外,车辆方向盘上有“滴滴键”,集成了接单、完单、司机一键报警等功能。

安全方面,D1搭载了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以及滴滴驾驶安全系统,后者可以进行车道偏离等危险驾驶行为的识别。需要指出的是,D1仅供网约车场景使用,不是按整车付费而是按照公里付费,个人消费者无法购买。这也意味着,你想拥有它,首先要成为一名滴滴司机。

下一片“蓝图”

当然,比亚迪绝非个例,可以说,时至今日进军网约车市场的车企不胜枚举。也难怪,又有谁会放弃这个“香饽饽”呢?

今年一季度疫情肆虐,人们出行减少,需求锐减,网约车市场也受到波及,但随着疫情基本受控,网约车行业复苏的势头强劲,据《2020年Q3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9月份网约车日活跃用户数高达676万,市场回暖态势显著。

而网约车日活的快速增长也意味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不少玩家纷纷入场,最明显的就是传统车企的陆续入局。

例如,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公司宣布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涉足共享出行;大众创建逸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来布局网约车;长城汽车推出欧拉出行,涉足长短租、分时租赁及网约车业务等等。

其实,对很多车企来说,都有着类似的想法,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智能互联、智能移动出行和自动驾驶等方面终将成为未来车企布局移动出行的重要领域。对此,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租赁还是出行平台,都是汽车制造企业重点布局的一个领域,未来有望成为拉动销量的重要手段,而比亚迪的初衷无非也就在于此。

比亚迪急需一位好帮手

需要指出的是,滴滴“造车”的这个“故事”,开始时似乎并不顺利。“我们花了三年的时间去寻找最好的合作伙伴”在发布会上,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将比亚迪亲切的比做“最好的合作伙伴”,而比亚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如今,新能源市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可以说,无论是对于整车制造商,亦或是动力电池企业而言,稍有怠慢,就会有被取代的风险。在此背景下,上述领域均有涉足的比亚迪,所承担的市场压力注定不小,我们不妨以动力电池市场为例。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34.2GWh,同比下降18.8%。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来看,9月宁德时代以3.12GWh的装车量排名第一,占比为47.4%;比亚迪以1.09GWh的装车量排名第二,占比为16.5%,其余排名在前五的企业分别是中航锂电、LG化学和松下;国轩高科排名第六,占比为3.4%;孚能科技排名第七,占比为1.9%。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宁德时代与特斯拉签订合作协议、大众入股国轩高科、戴姆勒入股孚能科技。可以肯定,当下动力电池企业已呈现出结盟趋势,倘若比亚迪想要守住市场地位,一味的蛮干显然是不行的。

如今,伴随着搭载刀片电池的D1推向市场后,也算是解决了比亚迪的一桩烦心事。毕竟,有用户月活动量突破4亿的滴滴助阵,搭载刀片电池的D1就注定不会愁卖。更何况,比亚迪布局的可是如今大热的移动出行领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猜您喜欢
热点图片/ Hot picture
排行搒/ The total ranking
热点推荐/ Hot recommendation
  • Copyright © 2012-2024 物联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邮箱:21620564#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