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网首页 |资讯 |财经 |娱乐 |汽车 |时尚 |房产 |健康 |数码 |社会 |图片 |消费 |大盘 |互联网金融 |新车 |试驾 |化妆品 |奢侈品 |二手房 |两性 |曝光台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

发布时间:2024-03-29 14:45:51 游览:40 次

当车市下行叠加疫情打击,我国的车市显然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车企、经销商,还是业界相关人士均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救市”政策。事实上,政府相关部门也已经多次发声要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部分政策法规业已出台亦或是正在制定的路上。

从已出台或已确定的车市新政来看,首先获益的自然是新能源车企。短短一周之内,两项政策利好便接踵而至。

新能源车企迎来政策利好两连击

-66

3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促进汽车消费的三个举措,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

而在昨日,工信部又决定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并公开征求意见。

从该修改决定的说明当中,我们发现主要修改的内容涉及到了四个方面:

-41

①?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

-62

②?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

③?删除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

④?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这四个方面的修改内容,无一不说明了这是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放宽了新能源车企及产品的准入门槛。

而取消了“设计开发能力”则被广泛热议,业界普遍认为此项要求的改变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对待新能源车企的准入,已经向“宽进”所倾斜。

众所周知,设计开发能力被视作为一个车企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为何对待准入的新能源车企,会将如此重要的要求删去。政府部门为何会有此举,这究竟是在对谁释放“善意”?

从”严苛”到“宽进”

其实是重心在向中后端转移

现阶段,我们新能源车企的准入规则是沿用于2017年工信部所制定的《准入规定》。然而,我国新能源汽车车市经过了两年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国内外形势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都已经发生了改变。

此时的修改也是基于现有的实际情况所需。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也是让新能源车企回归产品、回归市场,而不是为了准入标准而抠破头皮。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删除了相关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对这些准入的新能源车企放任不管,而是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对企业生产一致性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上去。

之前,准入条件的重心在关注这生产前端。但以此次删去的设计开发能力为例,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衡量标准和体系。

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也在不断发展,这也造成了许多的准入条件并不符合当下所需,或者说已经不符合市场规律。

而从产品和售后入手,让市场来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行使它的权利。这也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个别企业加入新能源汽车行业那“不纯洁”的目的,例如骗补等等。

可以发现,现在国家正在努力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去改变新能源汽车领域。而由生产前端向中后端的重心转移,无疑是当下的明智之举。

放宽准入标准,究竟是在向谁释放“善意”

要弄清谁最得益这个问题,首先就得明白需求。究竟是哪些企业亟待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

外商独资新能源车企

毫无疑问,大家第一时间就会联想起的,应该是大量的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由于我国放开合资股比政策的落地,已经有特斯拉(上海建厂)、韩国现代汽车(四川现代完成股权更替)等车企先后享受到了这样的“红利”。

但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数量着实有限,一方面因为放开股比限制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们不考虑入局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按照之前的准入规定,要求企业具有设计开发能力,这让许多原本有需求入局的外商独资企业势必会产生某些顾虑。因为这个“技术开发能力”,对于大多数的车企而言都属于“敏感话题”。

它们会担心在核查验收过程中,是否会造成某些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核心信息的“泄露”。

在原来的准入申请中,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需要列明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要说明新能源汽车产品设计能力及设计开发过程,甚至还需要提供产品开发主要设施设备清单,清单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用途、以及设备原值。

显然,这也是之前为何外商独资的新能源车企寥寥无几的原因之一。而此次删除了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势必会激发起外商独资新能源车企的兴趣,打消之前的顾虑。

国内“代工”车企CP

取消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可能也会产生多对“代工CP”。主要是拥有设计开发能力的造车新势力和不具备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能力的传统车企。

近年来,我国新诞生的造车新势力多达数百家,然而真正实现了量产交付的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而已。究其原因,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苦于没有生产资质那枚“准生证”。

而从已量产交付的蔚来、小鹏来看,都是凭借着传统车企代工来进行生产的。蔚来有江淮,小鹏有海马(近期小鹏汽车已通过收购福迪汽车获得资质)

但与此同时,还有着大量拥有生产资质,但又缺乏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能力的传统车企。此次准入门槛的放低,可能催生出多对代工的伙伴。

当然,由于伴随着生产前端的要求降低,重心逐渐向中后端转移,也势必会引起代工和被代工双方企业的重新审视利弊。出现新的代工组合,以及原有代工组合消失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跨界造车的新能源车企

删除设计开发能力等要求,对于那些由其他行业跨界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而言,无疑也是一大利好。

总结这些跨界玩家的属性,基本都是以新能源汽车为方向,且都不差钱。但设计开发能力恰恰是他们短时间内无法用金钱可以交换得来的。

这也使得他们大多虽然砸了不少钱,但依然是以一个“门外汉”的姿态存在于造车大军之中。此次准入条件的修改,一方面会加快那些已入局者的生产制造步伐,另一方面也会刺激更多的跨界玩家入局。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外商独资新能源车企,还是存在代工可能性的新老车企组合,亦或是那些本来八竿子打不到关系的跨界新晋造车企业,准入门槛的放宽都拥有着不小的诱惑和切实得益。

由于去年6月切换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使得本来处于高速狂奔中的我国新能源车市按下了“暂停键”,进入市场调整期。而近期出台的延长补贴两年之新政,看似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放宽准入条件又将会带来新的刺激。

然而,目前的政策利好更多的是依靠市场自身来判断和筛选,我国要想真正实现借助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还需要更多的切实支撑。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同步跟进,让政策的利好能够真正的落地。

而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来看,这次准入条件的修改也仅仅只是未来许多次调整中的一次而已。实际效果如何,还得留给时间和市场去验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在本次征求意见稿中,有这么几点调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一是工信部删除了此前要求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二是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三是删除了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具体来看,删除企业“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是为了更好激发企业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给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此前的规定中,满足设计开发能力要求高且多,包括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设计开发机构,统一负责产品设计和制造开发全过程的工作等8项具体条款。

如今设计开发能力不再是考核指标,这意味着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将分离,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主要的责任是生产、销售和维护产品的品质,因此新能源车企的产品设计能力与企业的生产制造可以相脱离。

也就是说,新能源车企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代工模式,这一方面可以加快产品上市交付的节奏,另一方面对于解决当下产能过剩的问题也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

并且,征求意见稿强调了企业的生产一致性,以及对产品的售后服务保障能力,对新能源汽车的注意力有生产端转向了消费端。

此外,延长企业两年过渡期为那些产品正在筹措中的新能源车企提供了更长的缓冲期。

根据此前的规定,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工信部将予以特别公示,相关企业再次生产需要重新经过工信部核查,如果不能达到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撤销资质,一旦生产资质被撤销,企业将无法申报产品。

由于疫情的影响,本就处于新能源寒冬中的新能源车企更是难上加难,资金链压力、复工延期等都对企业正常的运转造成了冲击,如今的两年过渡期是对新能源车企的照顾,让它们能够更加平稳的渡过这段艰难的时刻。

至于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则进一步降低了新能源市场的准入门槛。

现行的《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定》自2017年7月1日开始实施,与国家发改委2015年6月6日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并称为新能源汽车“双资质”管理规定。

进入新能源领域的企业需要满足上述双资质的要求,才能够取得工信部和发改委颁发的销售、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资格,即很多造车新势力苦苦追寻无果的“准生证”。

业内人士表示征求意见稿进一步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调控从生产端向消费端转移,新能源汽车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市场化竞争才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重要的新兴战略产业,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

从国家能源战略来讲,中国目前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的依赖程度日益增长,发展新能源汽车能够一定程度的减少石油消耗,逐步摆脱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从环境保护来讲,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碳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以及其他有害颗粒物,对大气有着很大的影响,导致温室效应、雾霾现象等时有发生。

而新能源汽车不会产生尾气,属于零排放,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因此,国家始终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并对它寄予厚望。

不过,眼下的新能源市场或许已经到了最困难的时刻,先是新能源补贴退坡政策导致新能源寒冬,再就是新冠状肺炎疫情对整个汽车行业造成的巨大打击。

而新能源汽车由于体量较小的原因,抗风险能力差,遭受的冲击更为猛烈,救市政策便显得非常有必要。

从疫情得以控制,各车企逐渐复工开始,广州、湖北等地便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刺激汽车消费,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

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三大举措促进汽车消费,其中便包括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新能源市场迎来重大利好。

如今仅仅过去一周的时间,工信部便发布征求意见稿,对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进行放宽,足以见得国家对新能源市场的重视。

当然也有人担心放宽准入门槛是否会开启新一轮造车新势力横空出世的戏码,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新能源市场的混乱。

事实上,此时的新能源汽车已经经过多年的发展,行业逐渐开始规范,新能源汽车的资本投资也趋于冷静,这从去年造车新势力的融资情况便可见一斑。

并且,新能源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行业竞争的格局,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入局、特斯拉国产等让新能源市场竞争十分复杂,想要滥竽充数是相当困难的。

另外,消费者对于新能源产品也有自己的分辨能力,不再是只看重价格或者某一方面的突出,更重视新能源产品的全面实力,只有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得以在市场上生存,否则将会逐渐被消费者和市场淘汰。

准入门槛放宽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车企拥有资格参与到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中,至于产品究竟如何,则依靠消费者与市场来分辨,真正的将决定权交由消费者与市场。

开年以来,新能源车企特别是造车新势力承受了重压,处境相当艰难,如今各种促消费政策的推出、补贴政策延期以及准入门槛放宽等,为它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沃土,并且坚定了它们走下去的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寒冬与疫情双重桎梏,则要新能源车企凭产品说话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猜您喜欢
热点图片/ Hot picture
排行搒/ The total ranking
热点推荐/ Hot recommendation
  •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物联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邮箱:21620564#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