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科技集成墙面以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受到市场欢迎,这种墙面材料具有环保、耐用、安装便捷等特点,施工时,首先需要测量墙面尺寸,确保材料与墙面匹配,按照设计图纸,将集成墙面材料固定在墙面上,使用专用胶粘剂或钉子固定,确保墙面平整、牢固,检查墙面接缝,进行必要的修整和美化,整个施工过程需要专业团队操作,确保墙面美观、耐用,壁虎科技集成墙面以其独特的生存技巧,为用户提供高效、环保的墙面解决方案。
墙上有虎,名壁虎。壮士可断臂,壁虎可断尾。壁虎的小秘密有很多。
壁虎是由爬行动物弱化不适应地面环境而注定要爬向高大物件表面的一种小动物。
首先它的进化历程是比较坎坷的。它们的祖先本来在地面,叫大蜥蜴,由于地面出现了很多食肉动物,蛇鼠甚至蜈蚣蝎子都进化出犀利的攻击力和猎食性。作为爬行动物的大蜥蜴,在竞争激烈的地面,身上牙不尖,爪不利,还不像蜈蚣蝎子那样带毒,尴尬了。
壁虎有很多秘密
大蜥蜴的一个分支,它们在竞争激烈的地面,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发展,蜥蜴之间也有斗争,所以小部分体型较小的蜥蜴,慢慢慢慢的退居到地面以上的空间,例如树枝树叶上,例如岩石裂隙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伴随着人类的出现,人类建造的房屋,给它们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由于人类对大多数凶猛且有毒的小动物有驱除和灭杀的行为,所以小壁虎在和人类的和平共处中,慢慢慢慢的成为房前屋后墙壁上的守护者。
很多人都知道,壁虎多的地方,蚊子也会很少,毕竟它们的主粮就有蚊子。
壁虎不喜欢阳光,胆小鬼,阳光下随便一个较大影子的晃动都让它们提心吊胆的,但很喜欢夜晚的红外线,比如曾经老式房屋的白炽灯墙面,它们可以在白炽灯附近尽情的享受白炽灯给予的温暖,和白炽灯吸引过来的猎物(小昆虫)。
在南方某些地方,老人们亲切的叫它“偷盐蛇”,其实它们没有偷盐的习惯,只是老旧的灶台,烧柴火的时候,灶台附近有很好的红外辐射,附近墙壁上也能吸引来一些同样喜温暖的小昆虫,能为小壁虎提供红外辐射温暖躯体之余,还顺便吃顿好的,它们的喜温性和它们远房亲戚鳄鱼阳光下晒太阳是同样的习性。
它们很机灵,知道人们不大喜欢伤害它们,所以见到人也不快速逃离,只是爬到更高的地方观察人的一举一动,应该是默许了人和它们比邻而居。人远离了,它们就继续在有光的墙面上狩猎。
很少人知道壁虎是怎么喝水的,是喝哪里提供的水?其实壁虎喝的水主要来源于被猎食的小昆虫,还有晚上屋檐下的低温冷却形成的冷凝水,取一滴天上的水,够它们撑几天时间了。
它们体型小,体表覆盖的鳞片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分蒸发,弱弱的科普一下,它们的鳞片,鱼也有鳞片,是不是很神奇,只是鳞片一直没退化而已,毕竟有很好的保温性。它们是变温动物,保温也许比保湿更重要。
壁虎
壁虎蛰伏在墙壁裂隙中或者各种狭窄建筑空间,主打的是一个安全,但依然会有大量的昆虫会打扰它们的生活,例如蟑螂,蟑螂和壁虎的攻击力,半斤八两,论咬合力蟑螂略胜一筹。论攻击技巧,壁虎也有优势,所以壁虎吃蟑螂或者蟑螂吃壁虎都有可能。
那么壁虎有哪些令人佩服的本领可以有效的躲避天敌的?
首先壁虎长期在各种陡峭的物件表面上爬行,它们的脚进化出长满了刚毛和脚蹼,这些刚毛能在舒张和收缩时和不太光滑物件表面的缝隙完美的抓握在一起,脚蹼舒张和收缩则能在光滑物件表面形成有效吸力依附在光滑物件表面。
本身的体重不大,所以这种强大的抓握力和吸附力可以让他们在陡峭物件上如履平地。迅速游走在垂直的墙壁甚至房屋天花板上是它们最值得骄傲且炫耀的本领。
有个词可以形容它们在墙上的移动速度,就是“嗖一声”。地面上它们速度也许不算快,但墙上或者天花板上,它们的速度无与伦比。
墙壁上的壁虎
它们居住的环境,前面说过,是墙壁的裂隙和衣柜之间的狭窄空间,这里面也有学问的,在这种狭窄的空间,壁虎的腹背都紧贴物件,使它们可以伸开四肢睡觉,不至于掉落下来。偶尔还可以用狭窄的空间做一下按摩。驱除一下局部肌肉的不适感。
最主要的是它们找居住环境的时候,会找一个长期各种震动频率不大且基本不变的空间,意味着,这空间长期不会有人或者小动物打扰。它们会适应这种震动频率,在环境发生突然变化时,它们身上紧贴物件表面的感应器(鳞片)就会很容易感觉到频率异常,危机来临,从而迅速做出有效反应。
在狭小空间里,不但人类的活动可以引起较大的震动频率异常,连小昆虫的进入也会在狭小的空间发出各种声音,例如天敌蟑螂进入它们的领地,蟑螂的触须在探路的过程会和物件裂隙里的表面发生摩擦,蟑螂爬动时脚和物件表面也能发出较大的声音,这种声音在狭小空间中很容易被放大,小壁虎会根据物件表面传来的震动强度,和声音传来的方向,判断来敌的强弱,决定是战斗还是逃离。
蟑螂也能吃壁虎
抓过小壁虎研究的同学都知道,壁虎有个很有意思的生理结构,就是耳朵里是空的,没错,它两只耳朵孔能穿一根针,左耳入右耳出,不伤身。
这是什么一种结构,是什么因素让他们进化出这么独特的器官的,作者除了在小壁虎身上见过这种结构,其它动物没有发现这种构造。
后来作者瞎猜了一种可能,就是有没有可能,这种结构和人的耳蜗一样,只有足够的深度,才能更好的辨别更多不同频率的声音,才能在辨别空气中更多的不同种类的昆虫翅膀震动的声谱,或者是天敌发出的声谱,从而找到食物(昆虫)聚集且丰富的地方,或者回避发出天敌讯号的声源,这种耳朵中空的优势基因使其在听觉上强于大多数墙上的生物,所以获取的生态位优势更大。
有些壁虎头部耳朵是中空的
很多人都知道壁虎的尾巴可以在受到攻击的时候主动脱落,并且脱落的尾巴由于神经元比较丰富,脱落后会在原地蹦蹦跳跳的,给猎食者一个假象,趁猎食者“捕获”鲜活尾巴的时间窗口,壁虎会逃之夭夭。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壁虎尾巴装在身体上的时候不是活蹦乱跳的,脱离了壁虎身体却能活蹦乱跳的,有没有可能,它的尾巴就是一条生命?
这就有点玄乎了,其实那脱落尾巴活蹦乱跳,只是伤口断面上的神经元受到外部氧气强氧化刺激,刺激到了尾巴里面异常丰富的神经元,带动整条尾巴蹦蹦跳跳的。而装在壁虎身上时,它们的血液系统里没有纯氧气刺激,所以壁虎尾巴在脱落前和脱落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壁虎尾巴脱落,壁虎是很心痛的,因为里面有壁虎捕食大量昆虫获取的胶原蛋白,由于身板很小,它们的能量储存器官不发达,尾巴的储存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细心的同学都会发现一个常见的现象,冬天过后,冬眠醒来的动物都会瘦了一圈,例如棕熊、北极熊……所有动物在冬眠期之前都会大吃大喝,吃得膘肥体壮的。
但小壁虎,膘不肥体不壮,怎么办,尾巴就派上用场了,有些小壁虎能在食物丰富的秋天,把尾巴尽量吃得肥肥胖胖的,甚至有些小壁虎的尾巴在秋天吃得比自己的身子还“健硕”,拖着“健硕”的大尾巴回到栖居地冬眠,进入漫长的梦乡里。如果没有尾巴这个强大的储能器官,小壁虎很难度过寒冷的冬季。
春天壁虎的尾巴很瘦
如果熬过冬天,或者处于食物丰富的季节,小壁虎脱落的尾巴可以重新长出来,重新长出来的小尾巴,伤口处会有个圆形的小勒痕,如果出现这个小勒痕,证明这只小壁虎尾巴断过一次或以上。
小壁虎会长两条尾巴,小壁虎受到攻击,尾巴椎骨断裂形成再生点生成新尾巴,但旧的尾巴没有脱落,所以新旧两条尾巴共同存在一只小壁虎身上也是常见现象。
双尾巴的壁虎有很多种,其中有的在尾巴末端长出一条比原尾巴长的,原尾巴能量供给由于被新尾巴抢占了,旧尾巴就逐渐收缩成一条小尾巴,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尾巴是旧尾巴上的癌症组织。但这种癌症组织在小壁虎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无法形成有效威胁。反而始终如一的给小壁虎提供能量和储存能量。
有的小壁虎在尾巴断点上恰到好处,可以使新旧尾巴长得一般大,一般长,这种情形万中无一。三条尾巴的壁虎,作者也见过,羡慕我吧。
壁虎的再生能力和它们的远房亲戚蝾螈有一拼,很多人以为蝾螈可以断肢再生,壁虎只会断尾再生。
但其实,壁虎丰富的干细胞不但存在于尾巴,就连后肢也能像蝾螈那样,断腿再生,作者曾见过后肢上长出来三只脚的小壁虎,观察其腿根部可见明显伤疤,由于当时没有工具记录,所以没留下什么可靠证据,也是可惜。但前肢再生的壁虎作者真没见过,按理说应该可以吧。
壁虎和蝾螈是远房亲戚
小壁虎的卵是很神奇的一种存在,它们和鸟蛋一样有碳酸钙覆盖,但很薄很薄一层,其实和乌龟蛋一样,蛋壳是软的,乌龟卵由于产在沙堆里,有很好的保湿性,但壁虎卵产在干燥的墙壁裂隙等狭窄的空间里,很容易被干燥的环境风干外壳。风干以后就像一颗颗微型的小鸡蛋,很有意思。
壁虎
它们能在母体里就开始孵化,不必等到壁虎妈妈把它产出来再孵化,但壁虎妈妈会根据气候尽快的在冬季来临之前把它们产出,粘附到一个温暖通风的地方,毕竟壁虎妈妈体内没有足够充分的氧气供应,壁虎卵孵化很慢,所以体外的温暖富氧环境更适宜壁虎卵的孵化。
壁虎妈妈一般夏天产卵,如果冬天产卵,可能冷死了还没出壳,所以能在冬天产卵的壁虎妈妈,的确很虎。除非在热带地区,长年气温都保持在20℃以上。
曾经农村的小孩子都喜欢抓小壁虎弄断它的尾巴取乐,但现在的大人都会教小孩子,壁虎是有益的小动物,需要保护。
#动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