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网首页 |资讯 |财经 |娱乐 |汽车 |时尚 |房产 |健康 |数码 |社会 |图片 |消费 |大盘 |互联网金融 |新车 |试驾 |化妆品 |奢侈品 |二手房 |两性 |曝光台

五针松盆景(刚移栽的五针松盆景怎么管理啊)

发布时间:2024-04-04 10:21:23 游览:29 次

一、光照:养护五针松盆景的时候,需要让它接受一定的光照,不可以长时间不见阳光。盛夏应该遮挡强光,不能被暴晒,不然会将它的枝条灼伤。夏天可以早晚在室内养,到了中午就要转移到阴凉处。

二、浇水:它是很涝的,盆土宁可干一些也不可有积水,最好是让它在微湿的环境下生长。浇水的时候,应该根据盆土干燥情况改变,盆中千万不可出现多余的水分。夏天空气相对干燥,可以适当的喷洒点水。

-211

三、施肥:给它施肥是在春秋进行,施肥量不可以太多,浓度要低一些,太高就会烧伤根系。春天可以施2-3次充分腐熟的饼肥水,通常间隔10天左右;秋天施肥可稍微浓一些,但要控制好度。

扩展资料:

-208

五针松的修剪

-202

五针松幼树时的造型修剪一般可以按先粗后细的顺序,逐年进行加工,可以先绑扎五针权的主干,以此形成基本骨架,然后再逐年对五针松的主、侧枝进行造型,从而让五针松达到苍劲优美的姿态。

五针松的修剪是在每年的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2月下旬进行比较好,五针松一定不宜进行强个修,在对五针松进行修剪之后一定要注意对五针松修剪过的伤口要用封蜡、粘木、胶布等封住。

五针松只发顶芽,而不发不定芽,所以不宜强度修剪。如修剪过重,伤口流出很多松脂,会影响生长发育,修剪时间以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为宜。

五针松因五叶丛生而得名,别称日本五须松、五钗松、日本五针松等,为松科松属常绿针叶乔木,下面我整理了五针松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一起来看看吧。

五针松的养殖方法

 1、土壤:五针松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性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盆栽时若碱性过重针叶会发黄脱落,所以盆土以天然山泥土为好。盆土配制比例,腐叶土3份、园土5份、堆肥1份、沙土1份混合为营养土。一般每2~3年换盆一次,换盆时间宜在2~3月或9~10月进行。

 2、光照:五针松是阳性树种,春秋冬三季都应放在阳光充足处养护,针叶短而健壮,叶色碧绿,反之则针叶瘦弱,容易枯黄。但在炎热的夏天,中午前后要避免烈日高温,以免造成针叶枯焦。

 3、浇水:春秋两季是五针松生长季节,要经常保持盆土的湿润,促使枝叶生长,夏季五针松生长缓慢已进入休眠期,但水分蒸发量大,每天清晨浇一次水,傍晚还要向叶面喷一次水。到了冬季控制浇水,维持它最低温度即可。通常需要坚持见干见湿,浇则浇透的原则。

 4、施肥:五针松对肥力要求不高,施肥不宜过多和过浓,施肥过多,会使枝梢徒长,针叶变长,妨碍观赏价值。一般只是春秋生长期间进行两次施肥,春季在发芽前或浓叶后各施一次有机液肥,秋天施肥可适当施浓些,以促进健壮生长。在10月以后停止施肥。

 5、修剪:五针松姿态端正,是观赏价值很高的树种,既适合庭园点缀布置,又是盆栽或做盆景的重要树种,要保持好树姿,控制枝叶的生长,达到枝叶短小、茂密苍劲的造型,就必须经常进行整形修剪。当五针松的芽萌发抽长时,将芽摘去1/2~1/3,可避免抽发徒长枝,且使侧芽的生长发育均匀健壮,以减少养分消耗,达到苍劲优美的树姿。

五针松的扦插繁殖

 1、土壤要求:五针松的插壤要求透气性、保水力要好,可用70%的黄心土、20%的细河沙、10%的谷糠灰,过筛拌匀后使用。插壤要严格消毒,少量的插壤可采用高温消毒法,如锅炒法、水煮消毒法。大量的插壤一般采用药物杀菌法,如多菌灵消毒法、福尔马林消毒法、代森锌消毒法等。

 2、扦插时间:插穗选择嫩枝适宜在5至8月扦插,各树种的具体扦插时间要按嫩枝的木质化程度来定,达到半木质化即可。应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幼龄母树上选择粗壮、饱满、生长旺盛的半木质化嫩枝作插穗。为防止枝条失水,最好在清晨剪穗,做到即剪即激素处理。插条长度以4至10厘米为宜,要剪去基部叶片,保留其上部叶片,下切口要靠近腋芽。

 3、激素处理:五针松扦插前用ABT生根粉、吲哚乙酸、萘乙酸等植物激素对嫩枝进行处理,可以大大提高扦插成活率。生产上最常用的、效果最好的激素是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的方法是将GGR配制成50ppm的溶液,再将插条基部放入溶液中浸3至24小时。

 4、环境控制:提供适宜的环境湿度和生根温度是搞好五针松嫩枝扦插成败的关键,五针松的嫩枝扦插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0%至95%之间、温度控制在18℃至28℃之间,同时还要适宜的光照条件。

 5、插后管理:五针松的插条生根后,要逐渐增加透光强度和通风时间,使其逐步适应外部环境。松插条成活后要及时移植,可移到苗圃地或营养袋内。移植后同样要加强管护,在移栽初期要采取遮阴、浇水等措施,成苗后要搞好除萌、抹芽、松土和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五针松养殖注意事项

 1、适度光照:五针松属中性植物,在阳光充足或较荫蔽处都能生长,但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养护,针叶生长翠绿而健壮,在光照不足和炎热场所,针叶生长瘦弱,易枯黄。每天最好给予五针松5-6小时以上的光照时间,并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但在盛夏炎热的中午,为防止针叶日晒过分而引起焦叶,可采取遮阴等措施,其他时间可任其充分接受阳光。

 2、控制浇水:五针松盆景的浇水要注意适度,花谚云?干松湿柏?,说明五针松宜干。夏季气温高,盆土易干,一般早晚各浇水一次,而早晨一次必须浇足,傍晚则应视盆土干湿情况而定。在阵雨时,需要及时加盖遮雨,以免土壤中的养分流失。

 3、定期施肥:施肥是养好五针松>的关键,可与浇水结合进行。7月至8月天气炎热,宜施以10%的稀薄肥水,每半月施1次。另外,要注意施肥后应将五针松遮阴,不可让阳光暴晒。

 4、不宜整形:对已造型的五针松盆景,为了保持其固有的造型姿态,需每年进行整形修剪。但五针松的修剪应在其冬季休眠期进行,切不可在盛夏季节修剪,否则伤口会大量流出松脂,影响五针松的生长。

五针松的病害防治

 五针松主要病害有锈病、根腐病、煤污病等,可于冬季喷洒泣尔多液l-2次予以防治。虫害有介壳虫、红蜘蛛、蚜虫等,可以人工捕捉刷洗或用农药防治。同时要注意通气透光,盆土不宜过湿,以利于防治病虫害。栽培五针松,如养护不当,易遭受叶枯病、松落叶病、松梢螟、介壳虫等病虫危害。如发现叶枯病、松落叶病,应及时清除病叶,并喷洒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800倍液;发现松梢螟、介壳虫危害梢尖和食害针叶时,可用80%敌敌畏乳油加水1000倍喷洒防治。

 五针松在盛夏及初冬季节,枝条中间的部分针叶常会出现不规则发黄,这是五针松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一般表现。但是,有的花卉爱好者所莳养的五针松每逢夏天到来,植株叶尖变黄,深秋后部分叶尖枯死,这就会大大影响观赏价值。

 五针松落针病

 此病侵染2年生针叶,初期出现黄绿的斑纹,到8月上旬病斑扩大,由黄绿转为红褐色转黄褐色,并在病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即性孢子器,此时针叶大部分脱落,3、4月间在落叶上产生具有光泽的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子囊盘,子囊盘突破表面组织,形成黑痣,盘中央有1条纵向裂缝。在每片叶子上子囊少则有4-5个,多则可有10-30个。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落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来源。

 ②、喷药保护是有效措施之一。但关键是要使喷药期和子囊孢子散发期相吻合,喷药的次数取决于下雨的情况。药剂种类可选用1:1:100波尔多液,50%退菌特,70%敌克松等,浓度500-800倍液。

 五针松疱锈病

 发生在红松、新疆五针松、华山松、乔松、偃松干枝上。一年有2次症状:

 第1次在春季,松树枝干肿大并有裂缝,从中向外长出黄白至橘**锈孢子器,散出**锈孢子;老病皮无锈孢子器,仅留下粗糙黑色的病皮和流出树脂。以后树皮龟裂、下陷;

 第2次在秋季,枝干上出现初为白色、后为橘**的泪滴状甜蜜物(性孢子与黏液混合物)。蜜滴消失后皮下可见血迹斑,针叶上产生黄至红褐色点斑。

 在转主寄主上,夏季至秋季叶背有带油脂光泽的**丘形夏孢子堆,最后在夏孢子堆或新叶组织处出现刺毛状红褐色冬孢子堆(柱)。

 发生规律:该菌为长循环转主寄生菌,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和高度发展的寄生性,性孢子和锈孢子生于松枝干树皮下,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在转主寄主的叶上。秋季,冬孢子成熟后不经休眠即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借风传播,落到松针上萌发产生芽管,大多由气孔、少数从韧皮部侵入松针,15天后在松针上出现很小的褪色斑,在叶肉中产生初生菌丝并越冬。翌年初生菌丝继续生长蔓延,从针叶扩展到细枝、侧枝直到树干皮部或基部,此过程需要3~7年,甚至更长。该病多发生于树干薄皮处,刚定植的幼苗、幼树及在杂草丛中生长的幼树易感病,转主寄主多的林地及冷凉多湿的气候条件易感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发现病苗及时销毁。

 2、当年采伐的小径材及带皮原木可用溴甲烷熏蒸处理(剂量200mg/m3)或在林区搁置1年后调运。

 3、对5~13年生感病幼树,可用松焦油或煤焦油涂病部。

 4、调运黑果茶镳子等转主寄主时,发现叶背带有油脂光泽的**丘疹状夏孢子堆或暗褐色冬孢子柱时立即销毁。

猜你喜欢:

1. 米叶罗汉松养殖方法

2. 松树的养殖方式有哪些养护管理该怎么做

3. 九月菊花的养殖方法

4. 五针松盆栽怎么养

5. 五针松怎么养

猜您喜欢
热点图片/ Hot picture
排行搒/ The total ranking
热点推荐/ Hot recommendation
  •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物联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邮箱:21620564#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