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网首页 |资讯 |财经 |娱乐 |汽车 |时尚 |房产 |健康 |数码 |社会 |图片 |消费 |大盘 |互联网金融 |新车 |试驾 |化妆品 |奢侈品 |二手房 |两性 |曝光台

高考汉语试卷(黑龙江高考语文是全国几卷)

发布时间:2024-05-22 06:03:35 游览:37 次

2023黑龙江高考语文用全国乙卷考试。

-58

2023黑龙江高考语文、数学(文、理)、外语(英语、俄语、曰语)满分各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满分各为300分。总分750分。

黑龙江高考“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指语文、数学(文、理)、外语(英语、俄语、曰语);“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

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朝鲜语、蒙古语)文字授课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报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高校专业,在参加全国统考时,语文须考汉语和少数民族语文。少数民族语文考试科目:朝鲜语文/蒙古语文。

-68

黑龙江高考试卷难度相对适中。试题类型相对特别灵活,在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更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试卷既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又考查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整体来看,未来一段时间黑龙江高考难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考量黑龙江省高考难度,可以参考黑龙江省每年的录取率。录取率是一个相当可测可比的指标,不管该地区好学校多寡,人口多寡,录取率总是一个比较客观可比的因素。

-36

2015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自测试题及答案(3)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09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D

考点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D项“动”,总是,常常。

思路分析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D

考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排除法,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排除A、B;③ “未尝辄敢出门”是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故排除A和C,而④“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⑥“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思路分析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时作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C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

答案⑴(赵君实)与群丞元宝藏互相往来,结交密切,先后来到馆陶做令长的人,没有不受他们指挥差遣的。⑵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他到贵乡居住的有几百家。

考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本题涉及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 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居住” 为古今异义。

考生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⑴中“相”译为“相互”,“交结”译为“结交”,“未有”译为“没有不”。(相、交结、未有各1分,大意1分,共4分)⑵“庶”译为“老百姓”,“合”译为“全都”,“因”译为“于是”,“数”译为“几”。(庶、合、因、数各1分,大意2分,共6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09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已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爪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砖》)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 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 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 于里中买粜,然后举爨 爨:做饭

答案A

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禀:天赋,赋予。

思路分析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有效信息在文章开头:“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一般的,人物传记开头除了介绍姓名字号、籍贯、身份,还要介绍其品行等。A项的“秉”应当为“天赋”的意思。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示郭原平孝敬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 ①唯餐盐饭而已 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 ①父抱笃疾弥年 ②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 ①于母前,示有所啖 ②岂可减溉田之水

D. ①原平乃拜而受之 ②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答案A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析B、后一句表明郭原平不赚便宜;C、后一句表明郭原平先人后己,不计较私利;D、分别表明郭原平不随便接受别人东西和不愿麻烦别人。

思路分析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用排除法,B “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据前文,这只能表明他家贫穷或者说他的俭朴而不能表明仗义助人;C“普天大旱,百娃俱因,岂可减溉田乏水,以通运瓜之船” 不能表明仗义助人,只能说是他体恤他人;D“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 是说许阳送他礼物,他不肯接受,不能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也不能表明仗义助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答案C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析不是“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而是“放其他沟渠的水注入运瓜水道”。“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答案(1)郭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搭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1)注意“以”“颠沛”“乃”“立”“令”“足”的翻译。(2)注意“若”“以”“其”“耋齿”“屡空比室”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思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颠沛”为古今异义和“立”、“ 足”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其”和“耄齿”“ 比” 等词的落实。

附文言文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09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 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 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介词)。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者,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

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再据题干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解了。

(09年北京卷)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11.(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思路分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镌(juān)刻 消弭(mí) 谆谆(zhūn) 奥(āo)悔

 B.负荷(hè) 舛(chuǎn)误 眼睑(liǎn) 折(shé)耗

 C.悭(qiàn)吝 果脯(ǔ舱) 纰(pí)漏 饿殍(piǎo)

 D.档(出mà扩案渐)(ā诗而)染切削(XāI勋)使海(沈hǒ妒)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诚肯 沐浴 谈笑风声 星罗棋布

 B.别致 羽翼 生灵涂炭 杀身成人

 C.奢侈 负疚 孰视无睹 赴汤蹈火

 D.煊赫 缥缈 别树一帜 危如累卵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规定,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的 ,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②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学习。

 ③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 灾难。

 A.审定 终止 驱除

 B.审定 终止 祛除

 C.审订 中止 祛除

 D.审订 中止 驱除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8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B.此地天*露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C.一到冬天,我便会发生一种奇异的感想——不,与其说是感想,毋宁说是一种感觉。

 D.我看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一些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少年中,由于受不良思想的毒害,头脑中缺乏法制观念。

 B.带领我们参观的是相识已久的王晓明的姐姐。

 C.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

 D.人类不但要改造环境,还要适应环境。

 6.下面句子由于关联词语位置变化,表意受到影响的一组是( )

 A.

 ①他虽然远离家乡,但一直惦记着家乡人民。

 ②虽然他远离家乡,但一直惦记着家乡人民。

 B.

 ①我们即使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②即使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C.

 ①如果敌人敢来侵犯,我们就叫他有来无回。

 ②敌人如果敢来侵犯,我们就叫他有来无回。

 D.

 ①不仅我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②我不仅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7.填入句中横线处,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由于清朝政府的破坏,____,____都没能攻下。

 A.使馆被义和团围攻了56天,西什库教堂被围攻了63天

 B.义和团围攻了使馆56天,围攻了西什库教堂63天

 C.义和团围攻了使馆和西什库教堂达56天和63天

 D.义和团围攻了使馆56天,西什库教堂也被围攻了63天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和“骚”是《诗经》和《楚辞》的代称,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统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

 C.苏武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念怒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作。

 D.《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部”之称。

 9.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夏日(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睛。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A.前六句描写了夏日村居之景,后两句抒写了夏日村居之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B.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写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分别描写了夏季白日和晚间的景色

 C.本诗通过对夏日村居之景的描绘,表露了对官场****现实的无比憎恶之情。

 D.本诗观察细致,文词致密,气韵流畅,意境新颖,有着轻清闲远的特点。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追 求(覃子豪)

 大海中的落日

 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

 一颗星追过去

 向遥远的天边

 黑夜的海风

 起了黄沙

 在苍茫的夜里

 一个健伟的灵魂

 跨上了时间的快马

 A.诗的第一句实写,第二句虚写,时空阔大,意象壮美,写现实境界而又超越现实境界,激发读者对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审美领悟。

 B.日落之后是黄昏,“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星斗临空,诗人对黄昏作了传神的动态演示和静态描摹。

 C.黄昏之后是黑夜,“黑夜的海风/刮起了黄沙”,四周墨黑,海风呼啸,黄沙飞扬,声色并茂,令人如见如闻,给人留下了可供联想的天地。

 D.最后三句以虚写结束全诗,“快马”之暗写“追”与“一颗星追过去”之明写“追”,从隐与显两方面扣紧题旨:真正的人生,应该有高远的追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7题(20分)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歧州刺瑒,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馈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理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调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

 B.伯父魏歧州刺史瑒,深所嗟尚

 C.李氏宗党……无不沉醉喧乱

 D.土谦闻而自责……

 12.与例句中加横线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赵郡农民德之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燕巢于飞幕之上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此乃李参军遗惠也;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B.①其后出粟数千石;②爱其二毛,则如股焉

 C.①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②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D.①债了矣,幸勿为念也;②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1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B.至于亲宾来莱,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C.收理骸骨,所见无遗。

 D.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谓阴德者何——什么是所谓的阴德

 B.此儿吾家之颜子也——这孩子是我家的颜回啊

 C.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7岁丧父,因事母孝顺出名

 D.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看见了君子以后,才觉得我们晚辈缺乏德行

 1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表现文中所说李士谦“阴德”的一组是(3分)( )

 ①母曾呕吐……跪而尝之 ②亲宾来萃……终日不倦

 ③家富于财……每以振施为务 ④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⑤悉召债家……对之燔契 ⑥收理骸骨,所见无遗

 A.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⑤⑥

 1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士谦拿出家里的全部财产,给乡民熬粥喝,赖以保全性命存活的人数以万计。

 B.事母极孝,李瑒称李士谦是李家的颜回。

 C.李士谦造福乡里,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都不让知道。

 D.李士谦家里很有钱,但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他经常赈济、施舍别人。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8~21题(10分)

 支持宇宙大爆炸的证据不是来自天文观测,而是来自无线电研究。

 搞无线电通信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提高通信的效率,长期致力于消除各种噪声的研究。1965年5月,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电话实验室两位科研人员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利用一架卫星通信用的喇叭形天线,来查清天空中各种原因造成的噪声,这就要测量天空的有效噪声温度。无线电工程师为了使用方便,常用温度来标志噪声的程度。例如地面温度为300K相当于 )时,它在无线电接收系统(如天线)中会造成20-30K的噪声,这20-30K就是度量噪声的“噪声温度”。

 最初,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测得天空有效噪声温度是6.7K,扣除大气吸收、地面噪声等方面的影响后,最后得到了3.5 K的剩余。在此后一年测量中,无论他们如何改进仪器,仔细操作,都不能消除这个剩余的噪声温度。他们还发现,这个消除不掉的噪声是各向同性的,不论他们把天线对准太空中的哪个方向,都能接收到同样温度的噪声,而且一年四季都一样。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3.5K的宇宙噪声的呢?正当这两位无线电工程师对此现象迷惑不解时,彭齐亚斯有一次无意中了解到,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教授迪克等人写过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根据大爆炸理论预言,在大爆炸后应当留下余热——辐射遗迹。这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屋里生起火炉取暧,即使火炉熄灭了,屋里仍会因为火炉的余热而温暖一段时间。只是大爆炸产生的辐射当初处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由于宇宙膨胀所产生的多普勒红移效应,它的波长发生了红移,落到了比红外线频率更低的微波波段上。所以,时至今日大爆炸应当留下10K温度的余热,它是波长为3厘米的微波辐射。

 于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赶紧向迪克等发出邀请,请他们到贝尔实验室访问。在经过一系列相互访问和深入研讨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确信,他们所发现的这种消除不掉的微波噪声,正是迪克的研究组根据大爆炸理论所预言并准备寻找的“辐射遗迹”。这是一种宇宙背景辐射,它们蔓延分布在整个宇宙的每个角落。他们俩的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并使宇宙大爆炸理论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还因此而共享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8.下面有关“噪声温度”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噪声温度是用来度量噪声的

 B.有效噪声温度是指由于天空中各种原因造成的噪声

 C.“噪声温度”既用来度量温度又用来度量噪声。20~30K的噪声,又指20~30K温度

 D.用温度来标志噪声的程度为噪声温度

 19.对“10K温度的余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温度有10K

 B.噪声温度有10K

 C.有效噪声温度有10K

 D.宇宙噪声有10K

 20.对“宇宙背景辐射”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来自宇宙的辐射是地球辐射的背景

 B.指整个宇宙都存在的辐射

 C.由于宇宙膨胀所产生的多普勒红移效应

 D.宇宙大爆炸后留下的辐射遗迹

 2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大爆炸留下了10K温度的余热,它是波长为3厘米的微波辐射。

 B.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这种消不掉的微波噪声来自宇宙背景辐射。

 C.由于存在宇宙背景辐射,因此可以证明宇宙曾经爆炸过。

 D.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这种消不掉的微波噪声,为迪克找到了有力证据——辐射遗迹。

 四、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22-25题(20分)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与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例子太多了。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头便想:又是它了。1046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要他写一篇游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的《岳阳楼记》。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即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罢。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

 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意识,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吕仙人老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惜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了一首诗在岳阳楼上:

 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郎吟飞过洞庭湖。

 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真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著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仙风道骨?中国文化,本不是一种音符。

 吕洞宾的青蛇、酒气、纵笑,把一个洞庭湖搅得神神乎乎。至少,想着他,后人就会跳出范仲淹,去捉摸这个奇怪的湖。一个游人写下一幅的长联,现也镌于楼中: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他就把一个洞庭湖的复杂性、神秘性、难解性,写出来了。眼界宏阔,意象纷杂,简直有现代派的意韵。

 22.联系后文,第一段中提到的“贬官文化”,具体说就是指:(5分)

 (不超过35字)试举两例:

 ①

 ②

 23.作者说“洞庭湖小了”是因为(3分)

 (不超过30字)作者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因为(5分)

 24.洞庭湖为什么是一个让人们捉摸的“奇怪的湖”(3分)

 (不超过30字)

 25.下列说法中,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4分)( )

 A.文章以“贬官文化”起笔,旨在引出范仲淹及其《岳阳楼记》,再引出洞庭湖,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

 B.自范仲淹始,洞庭湖成为文化胜迹,引人遐思。

 C.文章对范仲淹的胸襟气度是持保留态度的赞叹。

 D.文章继范后写到吕洞宾,旨在表明范文一出,给洞庭湖留下了一笔文化遗产,但也局限了人们的思维和目光。

 E.引用的长联是后人对洞庭湖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沉思索的佐证。

 五、修改下面的短文,完成26~27题(10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期进行了一项名为“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的调查研究课题。调研成果发现,童年时经常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长大后成为“杰出青年”的为65.54%,而普通学生只占20.27%。调查结果显示,“杰出青年”童年时经常是学校(班级)核心人物的比例为50.68%,学习成绩常是前10名的比例为73.65%。调查结果还显示,“杰出青年”在童年时代非常喜欢独立做事情的为66.68%,能谢绝游戏诱惑的为60.14%,能经常帮父母做家务的81.08%,对班上不公平的事感到气愤的占79.73%,有54.05%的人能规劝他人欺负同学,有58.78%的人能与他人分享荣誉。这说明:

 26.指出材料中画线部分运用不得体的词语,并予以改正,有几个写几个。(5分)

 不得体的词

 改正

 27.根据材料的有关内容,在“这说明”后续写句子。(5分)

 答:

 六、作文(60分)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一步深化,人们愈来愈感到体制改革尤其是机构改革的话题变得沉重起来,因为人们看到,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越来越制约甚至阻碍着经济的发展。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机构改革迫在眉捷!请以“机构改革”为作文内容的范围,自拟文题,写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一、基础知识

 1.D 2.D 3.B 4.A 5.C

 6.D 7.B 8.D 9.C 10.B

 二、文言文阅读

 11.C 12.B 13.C 14.D 15.B

 16.A 17.C

 三、现代文阅读

 18.C 19.B 20.B 21.A

 四、现代文阅读

 22.古代京官被贬用外地,寄情山水,留下大量的诗词文赋,此类文化即为“贬官文化”。举例: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②欧阳修的《醉翁亭记》;③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任选两例,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3.相对范心忧天下的胸襟气度,古人的眼中,洞庭湖就显得毫无分量了。洞庭湖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具有中国文化本身具有的宇宙意识,包容量很大。

 24.洞庭湖作为文化载体(意象),具有复杂性、神秘性、难解性,耐人寻味、深思。

 25.A、B

 五、改文

 不得体的词 进行 谢绝 规劝

 改正 完成 拒绝 制止

 26.略

 27.童年时代优秀的成绩、较高的组织才能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一个人日后成才的基础

 六、作文

猜您喜欢
热点图片/ Hot picture
排行搒/ The total ranking
热点推荐/ Hot recommendation
  • Copyright © 2012-2024 物联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邮箱:21620564#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