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网首页 |资讯 |财经 |娱乐 |汽车 |时尚 |房产 |健康 |数码 |社会 |图片 |消费 |大盘 |互联网金融 |新车 |试驾 |化妆品 |奢侈品 |二手房 |两性 |曝光台

绿化碱(地理名词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4-22 07:22:42 游览:26 次

地理学常用名词

1.地理单元——按照一定的尺度和性质将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单位。

-163

2.地理空间——地球表层现象的相关几何范围。实在、客观并界定了的,称绝对地理空间;个人或群体所感知到的各地理事件之间或地理事件各方面之间的几何关系,称相对地理空间。

3.地理过程——地理事物随时间的演变轨迹。

4.地理结构——一定尺度地理系统中各要素和各部分的空间格局和相互关系。

-98

5.地理考察——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和观测,是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6.地理阈值——又称“地理临界值”。它将地理系统中的不同状态加以区分或分隔,对某一性质的表现范围加以限制和说明。

-78

7.地理系统稳定性——地理系统在外部干扰下保持原状的能力。

8.地理系统敏感性——地理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和速度。

9.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表层。

10.地理因子——影响和决定地理现象的原因和条件。

11.地理要素——构成地理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组成成分。

12.地理分布——地理现象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的集聚或扩散。

13.地理界线——将地域单位或地理现象加以区分的线或带。一般处在地理要素或地域综合体特征变化最明显的部位。

14.地理位置——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

15.地理综合——地理学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将地球表层或某一特定区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

16.地理循环——地球表层具有时间上可重复性的现象。包括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等。

17.区域分析——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中的作用,18.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其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19.区域分异——地球表层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20.区域承载力——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资源能支撑的人口数量和人类活动强度。

21.地理系统——地球表层中所有地理要素构成的时间、空间动态整体。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系统和人文地理系统,两者又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22.地球系统——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组成的作为整体的地球,包括了自地核到地球外层空间的广阔范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23.地球表层——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类圈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圈层。

24.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中直接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联的表层部分,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组成的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25.景观——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

26.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27.水圈——地球表层由水和冰雪占有或覆盖的圈层,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上限到对流层顶,下限到深层地下水所及深度。

28.大气圈——地球最外层,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氩、氦及其他稀有气体组成。

29土壤圈——地球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覆盖。

30.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31智能圈——生物圈的高级阶段,指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和社会化大生产使生物圈受到影响的部分。

32地圈——地球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及地壳、地幔、地核等圈层。不同圈层之间有物质和能量交换。

33地理纬度——地面上的法线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地理纬度从赤道向两极量度,由0°到9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赤道以南称为南纬。

优良荒山造林绿化树种

侧柏

侧柏我主要造林树种栽培历史悠久我各保存少千古柏属绿树种喜光适范围广适应性强抗盐碱耐瘠薄侧柏缓慢寿命极主要造林选低山海拔1000米阳坡、半阳坡

桑树

桑树荒山造林优良乡土树种耐寒耐旱耐山火命力极其旺盛植株高郁闭度高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萌能力极强耐砍伐种容易发芽自播能力强桑叶作饲料经济价值极高着与其树种比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效益山西省早2012桑树确定重要造林树种并全省力推广

桑树荒山造林忽视优秀树种相较于松柏桑树具优势:

1、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桑树幼苗具发达根系栽植能快速扎入、石缝恶劣环境存期较快能迅速形高山林抑制荒草、荆棘减少山火发隐患

2.实产量利于态平衡桑葚喜鹊、麻雀等鸟类美食落能野兔、山鼠、刺猬等兽类提供食物使山林充满机形稳固态系统

3.自播能力强桑葚飘落土极易发芽经鸟类吞食鸟粪含种使桑树种群更易传播消灭更荒山

4.经济价值高桑葚营养、药用价值都高桑葚酒更种营养佳品桑叶养蚕牛羊等牲畜良饲料座满桑树荒山能座牧场经济价值估量

5.耐山火荒山造林威胁山火几、几十松柏经山火往往全军覆没桑树则其树体冬季富含水轻度火造死亡重度火虽能烧死树干根部犹存春能萌发新枝点松柏类望尘莫及荒山造林桑树林带松柏林带交替穿插能效控制山火蔓延

构树

构树阳性树种具定耐荫性适宜混交造林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盐碱能石质山、沙、度盐碱工造林定植需浇透水般需再浇水、施肥适合粗放管理早期快侧根布广萌芽力蘖力强平茬抽量枝条越砍越旺适宜快速绿化水土保持效抗污染能力强耐烟尘污染二氧化硫、氯气具较强抗性由于叶表面粗糙尘埃吸附性作工厂、城镇绿化树种

构树早期快、繁殖容易、侧根布广萌芽力蘖力强等许优点平茬抽量枝条越砍越旺适宜快速绿化水土保持效构树外貌虽较粗野尘埃吸附性其枝叶茂密且抗污染能力强耐烟尘污染二氧化硫、氯气城乡绿化重要树种尤其适合用作矿区及荒山坡绿化及防护林用选做庭荫树亦用作行道树偏僻带及污染严重工厂绿化树种

泓森槐

泓森槐,属蝶形花科刺槐属落叶乔木,其花、树皮、树叶均广泛用途迅速,树干通直圆满,冠窄,托叶剌软,前2 剌,3 剌基本脱落,叶色浓绿,花色白色,清香宜,种市场潜力速丰产树种,其材质坚韧,耐腐蚀,作矿柱及建筑用材,制作家具、木板优质原材料

泓森槐迅速木材坚硬纹理细致弹性、耐水湿、抗腐朽用途广我目前重要速用材树种泓森槐耐瘠薄耐干旱耐涝;石灰性土壤较酸性土、性土及轻盐碱土均能萌芽力根蘖性都强受损伤易萌发保持水土能力强寿命较短浅根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氢、氯气、臭氧等具抗性滞粉尘、烟尘能力亦强

泓森槐优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四旁绿化树种泓森槐枝叶燃料、饲料肥料;泓森槐花芳香优良蜜源植物且食用由于泓森槐用途广适应性强许首选造林先锋树种

火炬树

火炬树能够适应严酷理条件能瘠薄土壤能建筑垃圾及干旱缺水煤渣垃圾耐旱性极强抗寒性极强气温达-36~-38℃与火炬树仍安恙并且至今火炬树尚未发现面积病害现象火炬树根部萌芽能力强自繁殖能力快造林率高破坏及森林火灾仍能顽强命力重获新同具超强耐寒、耐旱耐盐碱能力周围环境具极强适应性种良护坡、防火、固堤及封滩、固沙保土先锋造林树种

由于火炬树用途适应性广并具观赏价值早各引种栽培广泛应用于工林营建、退化土恢复景观建设主要用于荒山绿化兼作盐碱荒风景林树种火炬树树叶繁茂表面绒毛能量吸附气浮尘及害物质牛羊食其叶片受病虫危害

火炬树做防火树种火炬树枝叶含水率别30%、62%其含水量与木荷相差几火炬树经期驯化土壤适应强良护坡、固堤、固沙水土保持薪炭林树种

山核桃

胡桃科山核桃属植物名美山核桃、山核桃等落叶乔木原产高达35米椭圆形壳薄花期4~5月;熟期10~11月阳性树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水湿忌涝耐寒喜肥沃、疏松砂壤土耐干燥瘠薄深根性菌根共根萌蘖性强速度等寿命

原产美于1900左右引入我目前我栽培较广泛江苏、浙江、福建等较

良庭荫树、观赏树营造防护林树种

苦 楝

楝科楝属植物名楝树紫花树楝枣

强阳性树耐庇荫喜温暖气候土壤要求严耐潮、风、水湿积水处则良耐干旱枝梢快至期终嫩梢尚未充熟顶芽容易脱落梢端易受冻害春季主梢部熟部位再萌发形枝、树干矮特性主根明显侧根发达须根较少抗风力强树移植差幼树快寿命短二氧化硫等抗性强具吸滞粉尘杀灭细菌功能

苦楝树形潇洒枝叶秀丽花淡雅芳香耐烟尘、抗污染并能杀菌.故适宜作庭荫树、行道树、疗养林树种工厂绿化、四旁绿化树种

臭椿

喜光快根系深萌芽力强适应性强除黏土外各种土壤性、酸性及钙质土都能耐寒耐旱耐水湿期积水烂根死亡深根性垂直布海拔100~2000米范围内

臭椿北部区黄土丘陵、石质山区主要造林先锋树种臭椿迅速适应性强、容易繁殖病虫害少材质优良用途广泛同耐干旱、瘠薄我北部区黄土丘陵、石质山区主要造林先锋树种

臭椿水土保持盐碱土壤改良树种臭椿适应性强萌蘖力强根系发达属深根性树种水土保持良树种同耐盐碱盐碱绿化树种

沙枣

落叶乔木命力强具抗旱抗风沙耐盐碱耐贫瘠等特点沙枣布降水量低于150毫米荒漠半荒漠区沙枣具耐盐碱能力硫酸盐土适应性较强适应力强山、平原、沙滩、荒漠均能;土壤、气温、湿度要求甚严格

沙枣花提芳香油作调香原料用于化妆、皂用香精;亦蜜源植物沙枣木材坚韧细密作家具、农具亦作燃料沙漠区农村燃料主要源

沙枣除饲用外造林、绿化、薪炭防风、固沙树种沙枣粉酿酒、酿醋、制酱油、酱等糟粕仍饲用沙枣花香蜜源植物含芳香油提取香精、香料树液提制沙枣胶阿拉伯胶代用品花、、枝、叶入药治烧伤、支气管炎、消化良、神经衰弱等沙枣种经济用途受广泛重视已西北区主要造林树种

猜您喜欢
热点图片/ Hot picture
排行搒/ The total ranking
热点推荐/ Hot recommendation
  •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物联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邮箱:21620564#outlook.com